• 区划代码:130426000000
    地名由来:《水经·清漳水注》:“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元和郡县志》卷15潞州涉县:“因涉河水为名。”《大明一统名胜志·河南彰德府志胜》卷5:“县以漳水滏泉所经,人民徒涉,故名涉矣。”(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春秋属晋。战国先属魏,后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始置涉县,属魏郡。三国属魏。晋属司州广平郡。北魏并入临水县及刈陵县,属相州魏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先后属上党郡、潞州。十八年(598年)改属韩州。大业二年(606年)废州置郡,多属上党郡、襄垣郡等。唐初曾更名漠县,属韩州。贞观时复名涉县,改属潞州。天宝时改属上党郡。五代因之。宋初属潞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改属隆德府。金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崇州,四年复为县。兴定五年(1221年)又升为州。元初仍为崇州,属真定路,其后废州复置涉县,隶潞州。至元二年(1265年)涉县大部分地并入滏阳县,西部偏城一带并入黎城县,三年复置涉县,改属直定路,后又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二年属真定府,改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磁州改属广平府,涉县仍属彰德府。1912年属河南省豫北道,后直属河南省政府。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督察区。1939年建立涉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将西北部偏城、宇庄一带的54村建偏城县抗日政府,两县皆属太行区。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五专区。1945年改属太行区六专区。1946年5月,偏城县并入涉县,同年5月,涉县改属太行区三专区。1947年1月三专区改为五专区,涉县属之。1948年5月更隶太行区六专区,同年9月又改属华北行政区太行区六专区。1949年2月更属太行区五专区,同年8月1日,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60年5月3日邯郸专区撤销,划归邯郸市。1961年5月复设邯郸专区,涉县属之。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仍辖涉县至今。******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邯郸地区,此县划归邯郸市管辖。

    涉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因刘伯承和******运筹赤岸、八路军一二九师鏖战太行而名垂青史,晋冀豫鲁边区政府、八路军一二师司令部、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社等110多个党政机关单位长期驻扎于此。涉县素以民风淳朴、名胜广被、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而闻名遐迩。

    全县农用土地2.73万公顷,宜林宜牧荒山10.47万公顷,可开发滩涂水面1300多公顷,山西煤源亦近在咫尺,清漳河纵贯全境,达111多公里,流经13 个乡镇,县境渡槽闸涵林立,扬水站点棋布。
    矿产资源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矿产资源19种,铁矿石2000万吨,锰矿石8万吨,磷矿石300万吨,石英矿1000万吨,钾矿石1亿吨,白云石24亿吨,大理石3亿立方米,石灰石遍及全县,且含碳酸钙95%以上。

    涉县被誉为涉县“三珍”的干鲜果品——核桃、花椒、柿子享誉国内外,其中柿子年产1000多万斤,花椒400多万斤,核桃800多万斤,正常年份干鲜果品年产量达4000万斤。

    改革开放以来,涉县依托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经济,实现了全县经济超常规发展。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增长11.8%;农业总值完成4.3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0元,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增长10.3%;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增长13%;工业增加值完成9.58亿元,增长12.6%,实现利税6682.7万元,增长 25%。

    按照“巩固冶金业,扩大建材业、提高化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针,逐步建成完善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现有各级工业企业2083家,产品100多类、 300多种。全县乡镇企业“多元竞发”,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壮大,目前乡镇企业摊点11830个,个体工商户2.6万个,私营企业33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24%以上。

    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发展迅速。重点建设完善了一个综合市场、三条商贸带、八个专业市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成了青塔渡假村、革命教育游、文化古迹游、自然风景游等五条旅游线。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山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