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划代码:140429000000
    地名由来: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水经·浊漳水注》:“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逕武乡县故城西。”《名胜志》称:武乡县“以武乡水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西周、东周时期为皋狼之地。春秋属晋,战国称涅,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涅氏县,属并州上党郡。东汉改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分为武乡,▉阳、涅三县。此为武乡县名之始。十六国时期,武乡县、涅县先属前赵(汉)。石勒(319年)建立后赵,置武乡郡,辖沾、涅、武乡、▉阳四县。后赵灭,武乡县、涅县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武乡郡改称乡郡,武乡县改称乡县,属并州。乡郡辖涅县、乡县,铜鞮县和襄垣县。太平真君九年(448年)▉阳并入乡县。孝昌二年(526年),恢复▉阳建制,改称辽阳县。永安二年(529年)涅县改称阳城县。东魏乡郡一度称南垣州、丰州。北齐改称戎州。北周戎州废,复称乡郡,辽阳县并入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乡郡,乡县、阳城县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年(590年)乡县分置辽阳县,改称辽山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乡县北部分置榆社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阳城县改称甲水县。隋大业元年(605年)废榆社县,并入乡县。同年,撤甲水县,并入铜鞮县和乡县。隋义宁元年(617年)乡县又分置榆社县。至此,乡县的境界形成今武乡县的形状。唐初,乡县属河东道韩州。武德三年(620年)乡县和铜鞮县各划出一部,复置甲水县。武德九年(626年)废甲水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韩州,乡县属潞州。天授元年(690年)恢复武乡县名。神龙元年(705年)又称乡县。景云元年(710年)又恢复武乡县名。五代十国时期,武乡先属后唐、后晋、后汉的潞州。后属北汉。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属威胜军。金时属河东南路沁州。元属晋宁路沁州。至元三年(1266年)武乡县并入铜鞮县。元贞二年(1296年)复置武乡县。明初,武乡县属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沁州。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废沁州,武乡属汾州府。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复立沁州,武乡县仍属沁州。清承明制,1912年后,属冀宁道,1920年裁道,武乡县直属山西省。1937年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1939年初属太行三专属第二办事处,后改称太行三专署。1940年7月,以段村为界划分为武乡(东)和武西两县。1945年9月,武乡(东)武西两县合并,恢复武乡县建制。1945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第二专区。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太行行署第二专区。1949年属长治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改为晋东南专区,同年又与榆社县合并,称武乡县。1959年7月2县再次分治,武乡县仍属晋东南专区。1985年5月,晋东南行署撤销,武乡县属长治市辖。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即段村)友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