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盘的历史
说起硬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蓝色巨人ibm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ibm发明了硬盘,并且为硬盘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却是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的庞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制造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的时代 。1999年9月7日,迈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二、接口标准的发展
(1)ide和eide的由来
早的ibm pc并不带有硬盘,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统也不支持任何硬盘,因为系统的内存只有16kb,就连软驱和dos都是可选件。后来dos 2引入了子目录系统,并添加了对“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支持,于是一些公司开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盘系统,这些硬盘与一块控制卡、一个独立的电源被一起装在一个外置的盒子里,并通过一条电缆与插在扩展槽中的一块适配器相连,为了使用这样的硬盘,必须从软驱启动,并加载一个专用设备驱动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虽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却要高得多,加上了一个10mb的内置硬盘,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块接口控制卡上,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硬盘控制器。其接口控制卡上有一块rom芯片,其中存有硬盘读写程序,直到基于80286处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盘接口控制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被称为mfm硬盘或st-506/412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而st-506/412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st-506接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迈拓于1983年开发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这种接口把编解码器放在了硬盘本身之中,它的理论传输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于成本比较高,九十年代后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
ata接口 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他们决定使用40芯的电缆, 早的ide硬盘大小为5英寸,容量为40mb。ata接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数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0663-e12使用了mr磁头,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直到今天,大多数硬盘仍然采用mr磁头。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们是什么呢?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另外,一种是不经过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采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
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
(2)scsi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价格也很高,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 早的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90年代初,scsi发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 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 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 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
scsi硬盘具备有非常优秀的传输性能。但由于大多数的主板并不内置scsi接口,这就使得连接scsi硬盘必须安装相应的scsi卡,目前关于scsi卡有三个正式标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间版本,要使scsi硬盘获得 佳性能就必须保证scsi卡与scsi硬盘版本一致(目前较新生产的scsi硬盘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须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推荐阅读
-
湖南阳光电子技术学校-欢迎您!
相关文章
-   PCI声卡一问一答
-   解析环绕声系统
-   声卡ABC
-   硬盘的应用技术
-   3D音效深度探究
-   CD光盘种类知多少
-   CRT显示器怎样工作的
-   认识缓存
-   读懂主板BIOS的语言
-   音箱的主要技术指标
-   显示器调节技术
-   Award BIOS号码详
-   分辩率PPI与DPI
-   昆腾硬盘型号释疑
-   ATA100技术谈
-   硬盘警报器S.M.A.R.
-   常见显示器相关术语
-   芯片的封装技术
-   硬盘数据防护技术面面观
-   迈拓、三星硬盘型号释疑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2009-2-4 3:33:12 来源: 不详 作者:佚名 访问:18次 字号:【小】
当前位置:维修入门 >> 硬件基础 >> 硬件知识 >>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加入时间:2003年9月4日 显示次数:6130
打包邮递
推荐给朋友
投票评论
相关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