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陈东义,一个10岁的甘肃省康县城关镇农村小男孩,用亲情撑起苦痛的家,完成着他艰辛的求学路。
从生命的诞生开始,陈东义的夙愿就没有满足过,玩具、白面馍馍、新衣新裤都曾是他的梦想,但他只能从同伴的手中或身上饱饱眼福。陈东义的不幸与家庭结构有关,一家四口,52岁的父亲陈歧军8年前双目失明,47岁的母亲勾彩兰耳聋智障,奶奶73岁高龄,唯一的健康人就算这个小大人了。这个小大人不但要料理他和父亲的生活,还要每周回家介绍好奶奶和母亲的生活。
陈东义的家在离学校13公里的甘肃省康县城关镇土黄沟村八社,全家虽然有12亩耕地,但由于家庭没有劳力,只耕种了一亩,年产量150多公斤,,加上核桃收入的100元,年收入400元,人均仅百元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逼迫着他还得在离家13公里的学校求学,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孙家院学校借给陈东义和父亲的房屋中,除了学校放置的桌椅板凳外,属于他们的就是好心人捐赠的油和大米。学校负责人说,煤炉、案板、床都是学校的。
贫困的场面让大家都眼含热泪,但陈东义还是满面笑容,用柔嫩的双手牵着父亲出出进进;当记者提出拍一张他们父子两人的照片时,陈东义迅速给父亲整理上衣,父亲则不由自主把陈东义揽在怀中。坚守清贫,让传统孝道充满每个细节。我们真的无法理解,这一切来自哪里。我们只能对陈东义说,你的笑容灿烂如花。
可以说,陈东义的父亲陈歧军是有思想的,在这种条件下,依然坚持供儿子上学。我们清楚地知道,陈东义的求学路没有可比性。他的父亲说,他不能为娃做些什么,倒成了娃的累赘,但在学校他能听见娃的声音,也能给娃讲些做人的道理。他还不时地对陈东义说,要懂得感谢人,这个社会太好了。
下午放学后,陈东义要给他和父亲做饭,同行的妇联、团委和青年自愿者帮助他做饭,当一个女青年给洋芋削皮时,他赶紧走过来说,阿姨,别削,一削洋芋就小了。听到儿子的话,陈东义的父亲拄着棍摸索过来,从地上捡起几片皱皱巴巴的洋芋皮,又摸索着放在了案板上。
一口铁锅架在煤炉上,陈东义小心翼翼地拿起好心人捐赠的清油,几乎没有倾斜度地滴了三滴油,就准备将洋芋倒进锅里。县妇联工作人员从陈东义手中夺过油桶,又往锅里倒进足有以前10倍的油量,大家看见,这中间陈东义几次欲言又止,伸手又缩。
洋芋煮挂面。陈东义和父亲说,这是他们吃得 香的一顿饭。
康县城关镇孙家院学校负责人说,陈东义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父亲穿衣、刷牙洗脸,然后进教室,中午给父亲生火做饭,晚上等父亲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作业。陈东义的行为感动了学校师生,学校除了给陈东义父子免费提供住宿外,还给他们解决了生活用煤。但是,陈东义很少用煤做饭,每周都牵着父亲的手,让父亲从13公里的老家背柴做饭,不想再给学校添麻烦;县教育局得知陈东义的情况后,也把他纳入寄宿生对待,给予500元的生活补助;孙家院学校师生也为他捐款555.5元。
在陈东义宿舍的窗户上,张贴着一张醒目的感谢信,这是他写给康县一中初一、一班全体同学的。今年初,初一、一班学生获悉陈东义的境遇后,自发捐款1050元,为陈东义购买了生活用品,并写了21封鼓励信,许多学生自愿和陈东义结对子,帮助他度过难关。5月29日,康县妇联给陈东义送去慰问金500元和大米等生活用品,县团委带领自愿者也给陈东义送去生活用品和书籍,县委报道组、电视台给小东义送上书包等学习用品;城关镇政府也为陈歧军一家办理了 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生活问题。
当同龄的孩子享受宠爱时,10岁的陈东义已独自给父亲做饭,个头没有案板高,他就站在小板凳上切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我们或许知道,他隐藏着 深重的悲痛,紧握着心灵的伤口。
离别时,陈歧军眼眶里虽然无法挤出泪水,但带着哭腔对儿子说:“娃哎,好人的恩情我们咋报答家。”引得陈东义向我们说;“叔叔,阿姨,再别来了。”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一定还会来,还会经常来。
(整理:天心电工考证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