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改革开放初期,查田镇茶丰管理区各村的农民们纷纷开启“跑五金”之路。经过40余年发展,汽车空调产业已成为龙泉市工业的特色支柱产业,2017年行业产值8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以上。
图为 上世纪八十年代茶丰五金厂
交通不便、金属资源短缺的山城龙泉,是如何崛起五金发展之路?每当外人提起这个问题,茶丰人总要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创办的茶丰五金汽配厂说起。当时的茶丰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谢兴吉,率领公社干部突破重重艰辛,创办了社办企业——茶丰五金汽配厂,办实业、拓市场、育人才、开新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当先行者
偏远山区建起了五金厂
上世纪70年代,农村社队工业(主要指农村公社以下的集体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江苏、浙江、广东等历史上有传统手工业的省份纷纷创办各种规模的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给单纯靠种植农作物养活自己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时,龙泉市农村各公社也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兴起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一个个粗加工竹木制品的木材厂应运而生。茶丰地处龙庆公路沿线,旁边就是龙泉溪,因1958年在青坑村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沿线树木几乎被砍光,全是荒山、半荒山,木材资源极少,公社小料厂创办未久便关门停产。
1972年1月,谢兴吉走马上任茶丰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面对的是公社集体经济为零的现状。
“山上无树,河里无鱼,农民们除了在队里做工分,就再无收入。一年辛苦做到头,还有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发生。”作为公社书记,如何“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同时,让公社集体增加收入,带动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成为谢兴吉日夜思考的问题。
1974年,龙泉县财经局干部胡本培、葛以延下乡调查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他们向谢兴吉介绍,余姚部分乡镇创办五金汽配企业,效益好,有前景。谢兴吉听后很感兴趣,认为茶丰没有木材资源,应该另创新路,让地方经济活起来。
谢兴吉请胡本培、葛以延带队,派公社干部李世仁和当时的革委会副主任、农村不脱产群众代表林加仁,青坑底村新安江移民方竹祥等人赴余姚参观考察。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山沟沟里的农民杭州、上海都没去过。一到余姚,真是大开眼界,一个个五金厂机器轰鸣、车辆往来。”说起当年考察的情形,如今已经年近80岁的林加仁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考察了10多天,一行人一路走一路记,回来把情况跟谢兴吉汇报。谢兴吉越听越兴奋,他说:“办五金厂好!我们也学着干起来。”经过公社党委研究决定,着手创办公社“五金汽配厂”,林加仁任厂长,方竹祥任副厂长。
开始筹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要报县有关部门批准。当时,社办企业的方针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而铜、锌、铝等金属都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计划分配物资。办五金汽配厂,原料要从外地进,产品也是向外销售,是很难被批准的。经过再三研究,茶丰公社以创办“农机修配五金厂”名义上报,挂用农机修配的牌子,实际则生产汽配产品。
申批办厂的同时,如何解决资金、厂房、设备、技术、原材料及销售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面前。公社请胡本培、葛以延出面协助,向余姚县余姚镇请求帮助。胡本培、葛以延带着厂里的人员,一次又一次跑余姚,得到当时余姚县财政局税征股股长陈茂辉和余姚县余姚镇党委副书记徐显曾的鼎力支持,他们不但帮助提供设备,还提供原料——生产剩余的边角料。
1974年冬,在茶丰公社所在地小查田村一处原办公用的旧民房中,“农机修配五金厂”正式建成投入生产。
旧房改造的车间里,摆了8台仪表车床,从农村招聘来的9名青年,在余姚请来的罗师傅、徐师傅指导下,开始上岗操作。先用土法,将边角碎铝翻成铝锭,或将带有铜碎的地脚泥洗筛出纯碎铜,翻成铜管。再以铝锭、铜管为原料,生产汽车、拖拉机配件。
克服重重困难 企业发展走上正轨
2008年茶丰五金汽配园 潘世国摄
锣帽、接头、安全阀……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的精密度也越来越高,五金汽配厂生产逐步走上轨道。1976年底,五金汽配厂产值达到26万元,利润8万元,成为当时全县公社企业中的“黑马”。
火热的生产景象背后,是谢兴吉、林加仁等人顶着重重压力,在与“极左”思潮的抗争中艰难前行。
采购销售两头在县外,而原材料铜、铝等又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计划物资,因此,有些部门把五金汽配厂视为“不务正业”,是“无中生有”,在搞“无米之炊”;有的甚至大力反对,认为是行“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路线。
1975年春,五金汽配厂通过多方渠道,在山西省阳泉市电池厂联系到一批铝边角料,可供厂里两年的生产用料。副厂长方竹祥和翻砂师傅徐海泉、余姚业务员老沈一行赴山西阳泉,办理采购托运手续。县“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获悉,马上派两名干部去阳泉,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导致阳泉有关部门不但不肯供货,还把厂里人员扣留。
图为 林加仁
1975年,五金汽配厂扩大生产需要购置一台功率大的电动机,物资部门不肯卖给电动机厂。当时,谢兴吉正在参加全县公社书记以上干部会,听了厂长林加仁汇报后,当即去找县物资局局长,为企业发展据理力争。
1976年春,经县计划部门批准,同意五金汽配厂用木头次材向宁波铜材厂调换一批约2吨多的铜管。运回途中,车辆在永康被扣留。林加仁获悉后慌了神,急忙去找谢吉兴,请公社出面,找县里开证明。铜管若运不回来,五金汽配厂将遭重大损失。谢吉兴毫不迟疑,赶紧上门向县“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求助。费尽周折,终于开出证明,运回了铜管。
由于政策不开放、部门不支持,,五金汽配厂发展步履艰难。1976年秋,县委在茶丰公社开工作现场会。受谢兴吉邀请,时任省交通局相关领导、县委书记梁如志一行前往五金汽配厂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现场参观的领导干部们直呼“大开眼界”。
“老谢,你们五金汽配厂办得很不错,利用废物制造出了汽车配件,效益好,又不消耗木材资源。还把农村姑娘培养成会操作机器的工人,不简单。”梁如志的肯定,让谢兴吉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做强社办企业的信心。
奋进新时代 茶丰五金人
发力汽车空调百亿产业
2002年,龙泉市实施“二次创业”,以乡情、亲情和优惠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五金人”回乡投资创业,掀起了茶丰五金人“回乡创业”的第一波热潮。首批入驻大沙汽配工业园区的39家企业,80%是茶丰人创建或从茶丰区块迁移出。同年,龙泉空调汽车配件行业协会成立,郭从献成为首任会长。
2006年,创业者“回归工程”成为龙商回乡的助推器,首批入园43家企业,全部都是在广州从事汽车空调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的茶丰五金人。
追随老一辈“茶丰五金人”的脚步,这些年,新时代的“五金人”奋进不息,他们依托在外闯荡积累下的资金、智力和人脉资源,回乡建设现代化工厂,组建高新技术团队,刻苦钻研、创业创新,成为助推龙泉工业发展的强力引擎,并打造出一个工业主导产业——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2009年,龙泉市成功创建国家火炬龙泉汽车空调特色产业基地以及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
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龙泉市五金汽配企业开始认识到品牌价值、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而这非常需要创新,人才就是创新的动力。为此,龙泉市积极向高校引智借脑,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并柔性引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熊树生担任汽车空调产业首席专家,在他的带领下,2013年,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在检测研发、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产品展示、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企业。
如今,平台汇聚了包括院士在内的270多位行业专家的智力资源,经常性开展讲座、调研、技术攻关等活动,传、帮、带本地产业人才。同时,联合龙头企业研发汽车空调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每年研发项目10个以上。仅平台所提供的检测服务,每年能为汽配企业节省相关费用1000万元以上。
在平台的推动下,目前,龙泉市汽配产业内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48家,企业研发机构23个。其中,博威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的“高可靠性内置分离式热力膨胀阀的研发”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丰机械零部件有限公司的“柴油机固化型空气滤清器”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四十年风雨历程,龙泉市汽配产业终于走向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汽配行业现有生产企业200余家,全市从事五金汽配行业生产与销售人员2万多人,产品涵盖汽车空调总成下的200多种产品。其中,平行流冷凝器、蒸发器占全国出口量的50%,管阀件占售后市场的90%,成为龙泉市生态工业中发展 快、规模 大、潜力 好的特色支柱产业。
基于对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信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汽车空调百亿产业培育”计划,在用地保障、项目建设、信贷帮扶以及人才支撑等方面全力扶持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的新一轮腾飞。2017年,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税收、产值、外贸出口额,分别占全市总比重的30%、40%、50%。
如今,87岁的谢兴吉已经退休20多年,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好政策。茶丰五金产业,不仅带领茶丰人民走上致富大道,还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全市财政收入做出了很大贡献。”谢兴吉感言,看到茶丰五金汽配产业今天的辉煌,回想起40多年前办厂创业时遇到的艰辛,心里有的只是欣慰与高兴。
金华电工培训学校,金华电工培训班,金华电工学校,金华学电工的学校,金华电工培训哪里好,金华电工培训学校,金华电工短期培训班,金华电工培训学校地址,金华学电工培训,金华电工培训哪里好,金华电工培训班,金华电工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
(整理:金华电工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