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傍晚时分,许多人赶着回家休息,而此时正是“万华小学”热闹的时刻。大家虽都初次见面,餐桌上却有亲切的自在感;创办人早在厨房里,忙着烤鱼、炊饭、蒸地瓜,一下子就变出满满一桌菜,属于万华人的家庭聚会即将开饭。
清冰箱菜 推广零剩食
这是两周一次的“清冰箱菜”,大家可以自由参加聚会,没有报名限制,时间到了便可径自上楼,“我们不玩自我介绍,也没有一定得聊些什么,餐桌上大家舒服自在 重要!”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进门的食客,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一副碗筷。
清冰箱菜顾名思义,是希望大家把冰箱煮不完的菜带来,除了尽力达成零剩食的目的,也提供一个免费的场所,万华人可以在这里交流情感。每到周三,传统市场的摊贩会将卖不完的菜交由万华小学简单烹饪,随着每一次的聚餐活动,厝边的情感也更加浓厚。
长桌旁围满了人,,有退休教职、年轻夫妇和几位职业妈妈带着孩子,大人们聊着小孩经、万华的过去,一旁的孩子也早早打成一片,玩得不也乐乎。办公室内,飘出一阵阵菜香,和浓浓的人情味。一顿简单的晚餐,不仅能牵起万华人的情感,无形之中,也成为大家在繁忙生活中喘息的空间。
就读城乡所的创始人,学生时期因为课堂作业的关系,深入万华做田野调查、社区营造规划,从此深陷其中“我不是万华人,但我觉得万华很吸引我。”毕业后,只当过几个月的上班族,更自嘲自己不是个合格员工,后来选择回到老地方,重新做起社区规划;而比起万华地区,更爱的是万华的人。
万华从过去的一府,到现今的都市更新计划,百年历史衔接现代繁华,发展商业之余不忘古迹活化,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万华的人也是如此,少了点都市人的隔阂,多了点乡村人的热情。也只有亲自待过,才能感受到万华独有的新旧共存的“矛盾”。
回到万华的第一年,成立万华小学,她和文化协会合作改造办公室,成立史迹公园“文化园区”,尽管当地居民曾为了古迹的去留争吵不休,甚至意见相左分成两派;但如今每年还是会回园区参加甘蔗祭,而社区群众也十分欢迎她“回家”,甚至称她为“糖厂的女儿”。
餐桌上 凝聚社区认同感
几次的社区规划下来,认为社区营造光靠政府帮忙、单向的信息传递是不够的,比起社区规划,更重要的是居民能够亲身体验、凝聚情感,只有了解当地文化后,才能对自己的家乡有所感,并且主动参与其中;而在冰箱菜开办后,原本只是想共享剩食,发挥传统市场价值,但意外地,当地居民的情感慢慢在这里发酵。
土生土长的万华人魏子钧,在加入万华小学之前,对家乡的一切早已习以为常,不曾觉得万华哪里好;但成为一份子后,跟着德君进行社区规划、和冰箱菜的邻居们谈天说地,除了给了自己一次机会,了解家乡人,更了解万华的故事。
新旧融合 社区 美的地方
聚会中大家从南聊到北,“万华真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冰箱菜参与者郑崴文笑着说,走在万华,处处可见新旧冲突,有人会嫌万华太杂、长得奇怪,但在他看来这是专属当地的多元文化。“走在万华,哪里不『奇怪』?”在一旁吃饭的职业妈妈也涵附和着,搬来万华住的这几年,她发现 大的特色便是新旧冲突,而这正是万华吸引人的地方。
起初冰箱菜的成立,只是逛着菜市场,跟摊商聊天后的偶然一读,想着一月两次的“免费办桌”,除了可以发挥传统市场的价值、推广零剩食,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却意外成了万华小学 受欢迎的活动,渐渐也取得当地居民的认同感。
一道道家常菜热气蒸腾,餐桌上食客们相谈甚欢,八十岁的爷爷向八岁的孩子讲古,八岁的孩子着迷的听着,带着似懂非懂的神情,一屋子的笑声,延续着万华的新旧传承。
(整理:邯山电工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