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我家三代人历经50多个水电站的建设。”79岁的水电七局退休职工韩民政时常和老伴刘秀芳一起,翻看珍藏的老照片,回忆当年一百把大锤,两百根钢钎,六十盏马灯打响龚嘴电站建设的峥嵘岁月。
老俩口作为当年第一批水电七局参建龚嘴电站的水电职工,来到四川支援三线建设,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从龚嘴电站集全工程局的力量,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基础上打响了电站建设的第一炮,参建员工几万人,历经十多年建成装机70万千瓦的龚嘴电站。到如今,水电七局下属的一个专业分局——成水公司独立完成了装机60万千瓦的桐子林电站,施工高峰期不过三四千人,历时4年多建成发电,现代化的施工设备,,高效的管理。韩民政感慨道:“这几十年,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实在是太大了!!”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韩民政一家三代水电职工伴随着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他们是中国水电事业历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他们跟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职工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努力拼搏。
第一代:热血青年建设祖国大西南
79岁的韩民政出生山东潍坊,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当年18岁的他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通讯兵战士。退伍后,1965年1月经分配进入中国电建水电七局的前身——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参加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并在几个月后的1965年11月作为第二批进入四川,参加龚嘴水电站的修建。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刘秀芳。
刘秀芳出生河北邢台,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没有机会读书,15岁之前并不识字,但精明能干的刘秀芳凭着自己的韧劲和干劲,在15岁那年当上了村里的妇女队长,并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1960年由村里推荐正式成为岳城水库工程局员工,1963年调河南三门峡工程局机电大队援建三门峡水电站,在那个年代,刘秀芳进厂做了工人,在乡亲们眼里,可是“跳出了农门,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虽说时隔已经半个多世纪,但刘秀芳说起当时的情景,也难掩激动……
“我起初 想学的是开汽车,没学成开车就去干了车工,当时想着都有一个‘车’字。”抱着一个朴实想法,刘秀芳成为车工班的一名女车工。进厂后,她一边参加扫盲班学习,并很快掌握了基本的识读能力。一边从学徒开始,跟着师傅们努力学,学看图、学画图,由于年纪轻,又勤奋好学,她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骨干。
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属于苏联专家援建工程,为服务专家,工程局专门抽调人手开展服务工作,由于干事利索,爱动脑筋,刘秀芳成为一名后勤服务员,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在当时很多人眼里是既体面又轻松的活路,是很多人托关系、走后门都难进的岗位。
但倔强的刘秀芳可不这么看,她从小生长在农村,坚信“学的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格言,认为成为技术工人,才是作为一个产业工人一生 高的追求。在后勤部门的那段时间,她却一直心心念念希望回到工人队伍,一遇到领导,就找机会要求离开后勤部门,重返车工班,时间一长,不知是领导被刘秀芳的倔强烦得受不了,还是被她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终于,刘秀芳如愿以偿,回到车工班,重新拿起了扳手,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1969年年底,刘秀芳被选到龚嘴电站筹备组筹建车工班,“我们白手起家,我带着徒弟们从平整场地开始,那段时间,我打过风钻,安装过机床,没有工具就到处找,实在没有就自己想办法做”她说。
龚嘴电站有7台机组,7个水涡轮发电机,在进行维修时,需要把水涡轮外圆有磨损的地方修平修圆。但是,一台水涡轮直径6米多,不可能运到车间去,也无法上车床。面对这个难题,刘秀芳带着车工班想办法。“ 后,硬是把车床上的刀架卸下来,再请现场师傅们根据水涡轮的尺寸做了个大架子,我把刀架安装上去,我也站在架子上,靠一台电机带动架子移动,我在架子上手动操作机床刀具,完成了水涡轮的维修任务。”
直到现在,刘秀芳都不能忘记当年从河南三门峡乘火车到四川成都的情景。“火车足足在路上走了五天五夜,到成都一伙人又窝在解放大货车斗篷里,在泥泞难行的山路上颠簸了一天,晚上才到达乐山下边的龚嘴电站项目地。”
就在这段从三门峡到四川龚嘴的路上,25岁的韩民政认识了22岁的刘秀芳,并被她乐观的性格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所吸引,两颗年轻的心灵在远离故乡的祖国大西南渐渐走近,并于到达龚嘴的第二年1966年喜结良缘。
在四川龚嘴电站,韩民政一直干着他的通讯老本行,为项目地的对外联络的系统服务,为水电站的建设工作保驾护航。1966年是龚嘴水电站正式开始建设的一年,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一年。在国家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基本是白手起家,生产工具什么的都是自己动手自己做。”韩民政时常回忆当年的情景,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一无设备、二无动力的情况下,以一百把大锤,两百跟钢钎,六十盏马灯,于1966年3月15日,打响了龚嘴电站建设明渠开挖的第一炮……
1967年,韩民政和刘秀芳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韩旭东,由于当年条件艰苦,月子期间没人照顾,刘秀芳犯下了月子病,一到刮风下雨,两条胳膊就透风似的疼。“听老人家说,月子病得月子养。”为此,刘秀芳在第二胎预产期之前就被母亲接回老家,女儿韩丽就出生在河北邢台。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1971年12月,龚嘴电站两台机组开始发电。至1973年3月,地面厂房四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并网送电。就在这一年,韩民政、刘秀芳的小儿子韩卫东出生了。
第二代:跟随七局脚步越走越远
一直到女儿韩丽长大记事,她都记得当年一家五口一直住在龚嘴的“席子棚”内,所谓“席子棚”,就是用把竹子剖开划成一条条的长竹条,然后编制成一整块竹席,成为墙体骨架,下半部分以泥土糊住固定在地基,屋顶就是牛毛毡。
由于竹席墙体的上半部分没有糊泥巴,一到冬天,北风刮起。“房子四面透风。”韩丽想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让她难忘的是,房顶的牛毛毡不仅不隔热,室内冬冷夏热,而且属于易燃材料,一旦着火,工人们的席子棚一个接一个火烧连营,“根本没法救火,这种情况只有人跑出来,站在外边看着火烧。”
那个年代, 令几个孩子盼望的事情,就是父亲韩民政去乐山巡线回来。“去乐山,爸爸总给我们带回来一些礼物。我们 期盼的是黄橙橙的大橘子,很甜。”韩民政所在的通讯班运营维护着整个龚嘴电站的通讯线路,在那个信息传递落后的年代,通讯线路的通畅对于整个电站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平时的运营维护,顺着通往乐山的线路巡线是常有的事儿,而且一去就是几天。
1975年,韩丽清晰的记得,在自己上学的那一年,一家人终于搬出了席子棚,搬进了楼房,虽说是楼房,却只是二层的红砖房,通走廊,上厕所还得跑楼下的公共卫生间。
在这里,从小学到大学,韩丽完成了人生的求学阶段。为了追随父母的足迹进入了水电七局,韩丽大学选择了水电七局在重庆大学委培的机械专业,时间转瞬到了大学毕业,韩丽如愿进入水电七局位于铜街子水电项目部车工班,跟妈妈成了同事。
工作不久,经人介绍,韩丽认识了武汉水利学院刚毕业的小伙子田彬,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1993年走上了婚礼的殿堂。
田彬来自当时的四川丰都农村,毕业于武汉电力学校工程物理勘探专业,并专攻水电站的防渗墙施工。这些年来,田彬的足迹踏遍了铜街子、遂宁白禅寺、桐子林、锦屏、乐山安谷、沙湾、攀枝花金沙等众多水电站,专注做防渗墙施工,也使水电七局的防渗墙施工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1995年,田彬和韩丽的女儿田甜出生在铜街子电站生活区,女儿的来临给这个温馨的小家增添了更多的欢乐。1997年,水电七局机关正式从铜街子工地迁到了成都市郫县,也标志着企业全面迈向市场。田彬、韩丽一家也跟着搬到了位于成都温江的七局职工生活区,并如愿分到了福利房。“一进房子,90平米,三居两厅还带卫生间的,总算有个稳定的家了。”韩丽感慨道,那一刻的幸福感是非常大的。
但随之而来来自企业市场化的冲击,原来的铁饭碗有可能被砸破!“当时谁也不知道企业要往哪里走,个人的命运也更加迷茫!!”韩丽说。初到成都这个陌生的大城市,就面对着企业未知的未来,小两口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为贴补家用,田彬发挥自己精通电子器械修理的一技之长,利用休息时间,为街坊邻居维修家用电器……由于技术精湛,田彬的口碑很快在小圈子里流传开来。由于对企业和个人未来的担忧,不少人主动下海了。坊间也流传着田彬不久将离开企业下海经商的传言。
但是韩丽了解自己的丈夫,她告诉朋友同事们:“你们是不了解他,田彬出身农家,是七局给了他一切,他对七局身怀感恩,也充满感情,他绝不会主动离开七局。”时间证明了韩丽的话,随着水电七局市场化道路越走越宽阔,田彬跟随七局的脚步也越走越远,田彬空闲修理家电的时间越来越少, 后完全沦为一种奢侈的业余爱好。由于工作繁忙,田彬常年奔波于各个在建水电项目,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每到逢年过节,韩丽就尽量介绍出时间,带着田甜前往田彬所在项目工地,享受这一家人难得的团圆时光。
第三代:继续扛举父辈的旗帜
在女儿田甜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作业本中,田甜对父亲描述的一句话令田彬印象深刻——“我爸爸是个出差人”。这让田彬对女儿一直身怀愧疚,还好韩丽的工作性质可以常伴女儿身边,为了更好照顾这个家庭,韩丽从车工转岗进入机关干起了财务,但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水电项目都能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所以每个机关财务职工都身兼几个在建项目的财务核算工作。 多的一次,韩丽身兼了六个在建项目的财务核算工作,这就需要韩丽经常出差去各个项目开展核算工作,往往一去就是十多天。
韩丽记得有一年暑假,由于没有人带小孩,她决定把田甜一同带去西昌冶勒水电站项目,当进山的小卡车行至石棉的时候,遭遇大暴雨,车行在群山之中,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奔腾的大渡河,天空又下着暴雨,进退两难,此时的韩丽非常后悔带着田甜来出差,万一遇上泥石流或者山上滚石可怎么办?“这个时候,你能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幸好开车的是一位熟悉路况的老司机, 终有惊无险的把韩丽母女送达了目的地。
来到冶勒水电站项目地,韩丽立马投入到了会计核算的繁忙工作中,女儿田甜则整天跟着项目部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谁有空就带着田甜玩耍,带田甜下河捉鱼虾,上山采野果……项目部周边的山山水水都留下田甜幼小的足迹。
田甜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一天天长大,从小就对项目部充满亲切感,对工程施工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
2018年,23岁的田甜从英国华威大学留学回来也循着父辈的足迹进入水电七局,在天府新区国际空港新城项目部,成为一名水电七局人。
田甜从事的是项目经营管理岗位工作,上要服务业主,下要对接作业队,在项目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田甜一进七局的那天,田彬就一再叮嘱女儿:“要多下项目工地,要扎根基层。”而田甜认为爸爸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从小在项目中耳濡目染长大的她对工地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一有时间,她就往工地上跑,与项目工人们打成一片,对项目各个工种环节更是了如指掌。
“我姥爷韩民政、姥姥刘秀芳;大舅韩旭东、大舅妈周桂玲;爸爸田彬、妈妈韩丽;小舅韩卫东,还有现在的我,都是水电七局职工。”说起自己的第三代水电人身份,田甜将家中长辈一一数来,她自豪地说道。“我是一名水电新兵,我以我是一名七局职工为荣为傲,我愿意继续扛举着父辈的旗帜,努力工作,将水电精神、七局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学校,阿拉善盟电工培训班,阿拉善盟电工学校,阿拉善盟学电工的学校,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哪里好,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学校,阿拉善盟电工短期培训班,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学校地址,阿拉善盟学电工培训,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哪里好,阿拉善盟电工培训班,阿拉善盟电工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整理:阿拉善盟电工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