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在我市党史学习教育中,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金川区宝林里社区第八网格党支部书记张有学牵头造“红船”的故事经过媒体广泛宣传,如今家喻户晓。人们不禁要问:张有学不会木工,“红船”的制造者究竟是谁呢?随着宣传的深入,一对木工父子浮出水面,连同一段不同寻常的“红色机缘”。
这对父子就是永昌杨氏木工第三代传人杨万年和第四代传人杨永杰。
小木匠开启“私人定制”模式
今年69岁的杨万年,是土生土长的永昌人。15岁开始当学徒工,跑遍了永昌县的所有乡村和街巷,哪里有人要盖新房、打家具,他们就带着工具往哪里跑,木匠吃的百家饭,干的是“两头不见日”的活,鬓角上挂的是锯木渣,肩膀上落的是刨花,拍一拍衣服,灰尘就扑簌簌往下落。
跟着父亲当学徒的日子枯燥乏味,木工不仅仅是体力活,要能抬动大木料、拿得动大件工具;更是脑力活和眼力活,要一看材料就知道能做成多大的物件、会精准计算各种数据;还得有一定的审美水平,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美观;这些功夫不到家,哪怕是一个小板凳,做出来也是歪斜扭捏不成样子,要学成一个好木匠着实不易。
年少的杨万年心思活泛,他也想和当时别的年轻人一样去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大家一起干活又能喧慌儿、逗趣,热热闹闹就把活干完了。”回忆起儿时岁月,杨万年笑呵呵地说着。可父亲坚决要他跟自己学手艺。
杨家的木匠活是祖传手艺,到父亲这一代是第二代,他不想在自己手上丢失;再者老人家有自己的打算,都说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学门手艺总是生活的保障。当时的情况也的确像老人家所料,因为有木工技术傍身,杨家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周围的邻居好不少。就这样,在父亲的“逼迫”下,杨万年 终还是干上了这一行。父亲是当时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他的手艺高超,很受人尊敬,在那个做活完全靠纯手工、纯人力的年代,他打的家具美观耐用,盖的房子牢固结实,还有他独有的对古建筑的修造技术,周围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水平。
父亲的技艺征服了杨万年,他终于愿意静下心,追随父亲的脚步当个好木匠。杨万年从小喜欢画画,看着木条、木棒经父亲手后,变成刻有花纹的精致桌椅时,他逐渐对木工雕刻产生了兴趣。在给人家打家具时,杨万年就把很多心思用在了家具花纹的雕刻上,这让原本呆板的家具有了活力。
为了能让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雕刻技艺,杨万年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种木刻花纹的素材。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图样,他休息时在构思,吃饭的时候也拿着铅笔涂涂画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坚持切、磋、削、凿、刻等各种刀法并用,雕琢出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在图案设计中,他依据客户的要求和喜好,“读书人爱琴棋书画,农村人喜欢龙凤、牡丹”,并根据材料不同形状,随形就势,大胆创新。
就这样,杨万年开启了杨氏木工“私人定制”的模式,虽然要耗费很多精力,但他却十分有成就感,人们口口相传着杨木匠的好手艺,争相请他们给自己家打家具,父子俩有时忙也忙不过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万年的技术日趋成熟,他不仅能打出样式新颖,结实耐用的全套家具,还能完成房屋的修建工程。尤其擅长四梁八柱的传统结构的房屋修造,他可以在不拆除墙体的条件下,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多年来,他承接完成了永昌县钟鼓楼、阁老府、云庄寺、亥母寺、武当山及北海子公园的修缮工程。这些古风建筑中的木雕数量巨大,斗拱、牌匾、抱柱、垂柱、门窗及各类佛像、神像、佛龛等,都是纯手工打造而成,杨万年依靠多年来娴熟的木工雕刻技艺,并根据原建筑的修建年代,使得这些木雕作品修旧如旧,各具特色,显示出独有的审美意趣,深受业界的好评。
杨木匠的梦想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了杨万年和杨永杰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郊区的一处普通平房,这个4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里堆满了木材和木工用具。清瘦的杨万年和儿子杨永杰正在摆弄他们刚制作完成的微缩版水磨坊,“原版”的水磨坊以流水为动力,这个水磨坊以电为动力,通电后,随着底座下风车的转动,磨坊里的两个木质小人开始“忙碌”工作,“男人”在不停往磨眼里填加材料,“女人”在旁边等待收集磨好的浆汁,全过程演示了水磨坊的工作原理,十分精巧别致。无论是水磨坊的组成部件,还是两个木头小人,都制作得惟妙惟肖,独具匠心。
杨万年说:“这只是我做的一件小玩意,我有个梦想,趁我还能动弹,想把我们先辈留下的物件,一件件复原,能做成多少算多少,好让后人也见识一下,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富有智慧!”
巍峨的钟鼓楼在永昌县屹立了400年,她伴随小城人民一辈又一辈繁衍生息,人们早就熟悉了她的存在,仿佛她原本就该在这出现,人们喜爱她,仰视她,却从来无法观察她的全貌,更不明白这么精美的建筑是如何修建而成的。
干了一辈子木匠的杨万年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2019年终于有了成熟的条件,他要着手实现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复原永昌县城钟鼓楼。
他和家里人都做好准备,这一年全家人都不能出去干活挣钱,他叮嘱儿子杨永杰,你这一辈子替人做了多少活都不及做这一件活的功德大。
杨万年要做的钟鼓楼复制品,不是简单的模型,而是按照1:100的比例缩小的复制品,也就是说原建筑上有什么物件,复制品上也必须得一样不多,一样不能少。
首先得看懂钟鼓楼的图纸,因为杨万年早年参与过钟鼓楼维修的工程,所以他能看懂图纸。但原始图纸还得需要重新修改设计,才能适用于复制品的制作。仅仅这一个过程,就耗费了杨万年一个月的时间。图纸设计好后,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尺寸制作零部件,要想让 后的成品严丝合缝,就必须让每一个零部件都精确无比。
整个过程,就好比用乐高积木在拼装出一个成品。乐高积木的零部件全部是机械化加工而成的,可钟鼓楼的零部件都是父子俩,一刀一凿,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杨永杰说:“当时, 小的零件只有1立方厘米大,而这样的小零件就有3000多件,如果要算上所有的零部件保守地说也有1万件了,如果一个零件错了半毫米,10个零件就能错5毫米,不仅横平竖直对不上,连弧度、斜度都不吻合,就做不到严丝合缝。”
因为工程量巨大,杨万年全家都参与了制作,连“门外汉”的儿媳妇潘从霞也参与了进来,她专门用砂纸打磨碎小组件。就这样,在全家人近一年的努力下,钟鼓楼这座古老建筑,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后,在他们手中安装完成。
在完成工程的那一天,杨万年久久不愿意离开工作室,他凝视着自己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鼓楼的飞拱、垂柱、雕花……看看它是否还有瑕疵,是否是自己心里所想的那个模样。
杨万年说,做完了“钟鼓楼”,总算是了却了又一桩心事,“我总算给先人给后代都有了一个交代,没有白活一场人”。
杨万年说,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了,而作为一个匠人,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故宫的角楼,像是给杨万年种下了“相思病”,现在他一有时间就在研究角楼的营造技术,木工活也全部交给儿子去打理,他则专心致志地研究角楼。他说:“要是在有生之年,能研究出角楼的一些门道,真不枉我当了一辈子的手艺人。
结缘“红船”,工匠父子矢志不移
2021年的新年刚过,金川集团公司的退休职工张有学找到了杨万年,说有件事情要拜托他完成。
原来张有学去浙江嘉兴南湖参观红船,带回了一个微缩版的红船模型。对党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的张有学萌发了一个念头,他想放大这个模型,让更多的金昌人一睹南湖红船的风采,缅怀先辈,学党史知党恩。但是造船的工艺要求特殊,遍寻金昌,都未能找到这样的人。
因此“红船”迟迟未能动工,有人便向张有学推荐了杨万年。
冥冥中似是有缘。几年前有人请杨万年父子打造过一艘画舫,对造船的技法和流程十分熟悉,因此杨万年父子是 合适的人选。
当张有学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的时候,杨万年满口答应,他说:“旧社会的木匠,手艺再好也就是混个肚子饱,可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杨万年父子下定决心,要拿出看家本事把“红船”做好。
他们设计好图纸,还拿出了多年珍藏的松木料做原料。为了赶在春节前完工,父子俩加班加点赶制,船体零部件的打磨工作则由张有学带领几名退休老党员承担。20天后,金昌的“红船”完工了。原本只有A4纸大小的模型,被放大到了现在长约3米、高约1.1米、宽约0.75米的规模,船身基座的两侧分别镌刻上“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金色大字。“红船”整体造型厚重大气,制作精良。
杨永杰说:“这确实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那样子,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连见过红船实物的张有学也点头称赞。
目前“红船”陈列在金昌市博物馆内,供广大干部群众瞻仰。据官方数据统计,自今年2月份开始,已有十余个专场,吸引近万人参观。
杨万年说,这次造“红船”,儿子杨永杰出了大力。杨永杰是杨万年的次子,他对父亲的木工雕刻技艺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专门学习。目前杨永杰全面掌握杨氏古建筑营造木工雕刻的精华,并能在传统技艺上创新发展,成为金昌市内小有名气的民间木雕艺术家。
2018年,由中国建筑与园林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观摩大会上,杨永杰的木雕作品《佛教八宝吉祥》成为“重点推荐作品”,受到众多业内人士赞誉。
由于雕刻功夫精深,作品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气磅礴,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杨万年说儿子的雕刻功夫比自己强。
传统技艺,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要,从业30多年的杨永杰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把永昌县城湮灭了的明清古建筑,一一复原,只要能找得到图纸的,有一个复原一个,找回已经失落的传统文化。他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时代发展越快,越不能忘了根本。”
文、图:记者 闫庆玲 李玉梅
.(编辑:铁力木工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