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范利仁,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参加工作,1997年担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前身)副校长、校长,2002年开始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专家;曾获全国职教先进个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黑龙江省改革优秀人物、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位于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现代都市哈尔滨西南。古朴别致的建筑风格,现代、洁净、清新的校园环境氛围,无不充溢着现代化的人文气息。学院创建于1949年,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学院抓住机遇,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为重点,志存高远建示范,内涵提升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全面提升了学院的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领头雁。如今,沐浴冰雪神韵,俯仰三江沃土,与共和国同龄的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正以名牌战略为导向,高举“热爱学校、开拓进取、自加压力、奋力拼搏”的精神旗帜,乘职业教育发展的长风,躬耕桑田,如雁高翔,放歌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记者:范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您也是长期奋战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型院长,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范利仁:首先,很感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赵伟同志一行到我校来进行调研和采访。在介绍我院的办学理念之前,我想先简单讲一下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1982年进入黑龙江省呼兰县农机局,从技术员做起,担任过8年的县农机局局长,1997年调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前身)校长,2001年学校晋升为高职办学层次,2002年起我开始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我生在黑土地,长在黑土地,我的工作也一直与农业、农业机械化紧密相关,对黑土地可以说有着非常厚重的感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龙江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农业人才的培养又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我院因北大荒的开发而生,伴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长,因此,培育高水平的农业技能型人才,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服务,一直是学院的使命。然而,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一直面临很严重的生源危机、生存压力,很多农字头的职业院校都纷纷改旗易帜,但是我们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60多年。
1997年,我到学校工作后,面对职业教育不景气、生源急剧滑坡的形势,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旗帜。多年来,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高教强省规划精神,找准了内涵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实践中凝练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育人”的内涵发展模式,确立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的育人目标,创新了“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我认为,正是对办学理念的深入思考和顶层设计,促进了学院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大明晰,全院教职工不断深化高职理论与实践,逐步加深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为学院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农为本 工农结合 以工促农 农兴工旺
记者:刚才您提到,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范利仁: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实施“以农为本、稳工兴农”的专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涉农专业,现有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畜牧兽医等10个专业,涉农专业学生已达1000多人。面对考生不愿报考涉农专业而农村经济建设又急缺农业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学院党委大胆决策,在2007—2010年连续3年免收学费招收农机和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并牵手世界农机巨头——美国凯斯纽荷兰公司等企业,共同培养农机等行业国际化高技能紧缺人才,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学院坚持稳定发展工科专业,保持工科专业在我省领先的地位,重点推动工科为农科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在涉农专业中开设工科课程,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努力实现“以工促农、农兴工旺”。
记者:我们了解到,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比较早,尤其是2008年开始和世界农机巨头凯斯纽荷兰公司的合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12年,学院又与世界100强企业宝马公司成功合作,请您谈谈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范利仁: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学院始终坚持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的理念,积极与国际顶尖企业及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将职业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生产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认为,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联合,而是融合双方的“血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因此,学院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成立了以学院为主体、政府主导、协会指导、百家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政府、协会、企业、学院”四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了“双主体模式”,“校协(学院与行业协会合作)模式”和“四订模式”(订内容、订标准、订形式、订就业方向)等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因此,在校企合作之初,学院就瞄准行业内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2008年,学院投入4公顷土地、600多万元用于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跨国公司、国际农机巨头企业——凯斯纽荷兰公司进校办厂,建立“校中厂”,校企共同培养农机行业国际化高技能紧缺人才,使学院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老农机专业焕发新活力,培养的农机人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学院又与世界100强企业宝马公司合作,开展“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建设,为黑、吉、蒙三省区培养全国一流的汽车行业人才,成为宝马9所项目合作高校之一,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学院还与联想集团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想高端售后服务人才订单班”成功落户……学校合作企业达450多家,23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三一重工奖学金”、“富士牧业奖学金”、“辉山乳业奖学金”、“新中旭奖学金”、“四海园奖学金”等企业冠名励志奖学金,奖励额度达80多万元。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全面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尤其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工厂化’农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示范建设工作改革与发展成果汇编(2006.12—2009.11)》中,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肯定。
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
记者:学院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通过验收,至今已经有3年时间,您认为该项目对学院而言 重要的作用有哪些?
范利仁:我认为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能兼备的技能型人才,多年来,尤其是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学院始终秉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爱与责任并重,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为办学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学生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学院实现率先发展、优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文化建设方面,学院通过文化研讨、文化实践、文化创新等活动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实践固化、约束激励,使学院的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内化成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在学院发展战略旗帜下凝聚全院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发挥出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学院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学院精神得到进一步固化,学院文化体系日益完善,成为引导师生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等推进学院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实验实训室和基地建设融入了职业要素和企业要素,推动“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青年骨干培养工程、职业素质训练工程等“十大育人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将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学院本着专业课程改革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的原则,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在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中开发了46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在课程建设中总结出了“五化”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即课程开发系统化、教学情境一体化、课程实施行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建成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院级精品课程32门,数量和建设水平居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首位,进入全国前30强。同时,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了畜牧实训中心、凯斯纽荷兰农机新技术培训中心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50多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占黑龙江省获奖总数的47%,学院荣膺全国就业50强。
再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以打造一只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惜重金,近3年投资1627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出政策、建机制、炼队伍、创品牌,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培养出技能出众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以师德培养为先导,本着育人先育己的指导思想,,扎实开展“三个三”师德强化工程(三爱、三会、三个工程,即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动员会、报告会、交流会,查摆工程、自修工程、育人工程),完善师德培养机制;实施“四百”工程(即百名骨干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骨干进课堂、百名教师出国学理念、百名教师进修上水平)和教师成长工程等,着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和教育教学“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目前,学院教师培养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国际化,教师教育理念全面更新,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提高,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农业机械教学团队”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记者:学校在示范建设和后示范的三年中可以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后,学校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范利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后,深刻地认识到,完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只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示范性高职强校的第一步,学院距国家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距国内高职名校还有差距。在认真分析形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研究制定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学院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能力”建设作为学院今后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示范高职强校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质量建设工程、管理内涵建设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名师培育工程、科研强校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发展道路、特色发展道路、国际化发展道路和校企合作办学道路。我们相信,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志存高远的发展目标,必将为实现学院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预祝学校越办越好!
东安电工培训学校,东安电工培训班,东安电工学校,东安学电工的学校,东安电工培训哪里好,东安电工培训学校,东安电工短期培训班,东安电工培训学校地址,东安学电工培训,东安电工培训哪里好,东安电工培训班,东安电工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整理:东安电工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