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战略。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鉴于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的双重人格,相应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应担负双重角色,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据此,提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双重角色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并将其界定为,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政府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相对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应当率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摈弃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抵触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生态文明,对公众起到引领作用,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绿色政府行动计划,在规范建设和实施体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循序渐进推动生态文明政府建设,并将实施绩效向社会公布。这既是对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监督,也是对全社会 好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以提升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落脚点。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生态文明政府;绿色政府
中图分类号X3; D9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3-0001-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3.001
建设生态文明,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向全社会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1];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至此,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的地位得以确立。
既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战略,因此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负有重要的责任。但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到底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责任,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基于政府的行政主体身份,探讨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责任、职能等[3-5],却忽视了政府的另一个身份——机关法人——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义务。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政府的双重人格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入手,构建以生态文明政府作为其双重人格有机统一体的政策理论;进而在借鉴美国绿色政府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1政府双重人格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1政府双重人格:行政主体与机关法人
行政主体是一个法学概念,通常是指“享有公共行政权力,通过其所属机关实施公共行政,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6]。依《宪法》第八十五、八十九、一百零五、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亦即通常所说的行政机关,享有在全国或本行政区域内执行法律、对各项行政工作实施管理的权力;同时,依《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具体行政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所以,政府无可争议地享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但政府不可能也不应当总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为了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政府会经常性地以平等主体身份与其他民事主体缔结民事法律关系。比如,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时,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第三条确立的“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与符合条件的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这类合同,依《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适用合同法”。此时,政府属于《民法通则》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机关法人。
综上所述,政府具有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双重人格。通俗地讲,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之于政府,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不同情形下展现出来。当政府行使法定的职能职责时,所呈现的就是行政主体的一面;当政府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民事活动时,所呈现的就是机关法人的一面。这两个方面应具有协调一致性。也就是说,机关法人从事民事活动,应当以其履行法定的职能职责之需为限,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现实背景下,政府将越来越多地以机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1.2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依法运用其享有的公共行政权力和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其他各类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简言之,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
首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7]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此,政府在充分运用行政立法权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推动权力机关加强生态文明立法。这是因为,政府与权力机关等其他国家机构不同,“它与相对人有着更经常、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8],因而对生态文明立法需求有着更为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事实上,2013年12月26日通过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就是在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展起来的。目前,除珠海外,已有贵阳(2009年、2013年)、厦门(2014年)两市和贵州(2014年)、青海(2015年)两省先后颁布了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为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石。
其次,政府还应当积极推动相对人履行有关的法律义务。从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来看,相对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定义务既有强制性的,也有非强制性的,且以后者居多。对于非强制性的“软法”义务,政府除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相对人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相对人自觉采取生态文明行动外,还应当通过“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9]。如在倡导绿色消费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消费领域的特点,选择运用财政、税收、价格、基金等经济手段以及认证、自愿协议等非经济手段[10],促使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3作为机关法人的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在推动其他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诚如先哲圣人孔子所言:“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 这就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引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打铁还须自身硬”。
政府要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就需要从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入手。实际上,作为现代社会“ 大的单一消费者”[12],政府消费在全社会 终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13年,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政府消费支出在 终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平均达27.6%;个别省份,如北京市,高达41.6%[13]。以往,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政府消费、特别是公务消费长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招待费,即俗称的“三公”消费,就存在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套取资金等严重问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而且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民风。可以说,与政府消费联系在一起的腐败是 大的社会“污染”。
幸而执政党 高层已深刻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因而“必须下 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14]。为此,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四风”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据新华网2014年底开展的网络调查,接近70%的网民认为,党风政风已有了积极变化,尤其是“三公”消费明显减少[15]。另据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调查,83%的人认为,党风政风建设能够带动民风改善;79%的人认为,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民风已有改善[16]。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政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对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那样,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全方位开启“政府的自我革命”[17]。
2生态文明政府:作为政府双重人格的有机统一体
生态文明政府是指,既依法履行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又切实担负起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使所辖地区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状态的政府。
2.1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的责任
如前所述,政府有责任推动权力机关加强生态文明立法。基于同样的理由,政府还应当积极推动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在各自的职能职责范围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为此,政府需要促成行政机关内部以及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之间建立衔接互动机制,健全“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7],以保障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能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通过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加快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治理、包括环境管理能力,切实履行法定的环境“守护神”的职责。后者在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就有明确规定。其中第十六条载明,地方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未能切实履行其法定职能和职责的结果。所以,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提升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任何政府职能改革措施,若与此相抵触,就应当予以充分论证,必要时应辅以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反之,若与上述要求一致,可作为优先领域加以推进。比如,行政程序的规范化和精简、透明,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和效率、保障公民权利、遏制和消除腐败[18],又可以减少政府和相对人的负担,降低制度运行的资源和环境成本,释放无效的“生态足迹”,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作为政府职能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至于推动相对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法,坚决制止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二是依法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毕竟,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为此,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激发、调动市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力。对已有的相关法律规定,要采取积极行动,加以落实。比如,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二条就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各地政府应当据此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其付诸实施。否则,“沉睡的”法条是无法发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的。
2.2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的义务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率先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以其为准则,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摈弃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良习气、采取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模式,为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提供榜样。唯有如此,才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风尚。这从前面提到的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风改善的事例中可以得到佐证。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本质的要求就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尊重自然是 高境界,它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承认“人是自然之子”,因而对自然应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顺应自然,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确保“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保护自然,就是要“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19]。按照这样的理念,铺张浪费就是对自然的亵渎,类似的行为应当坚决摈弃。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3年底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与此同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应当积极采取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等。
绿色政府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我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推行绿色政府采购。至2013年,我国绿色政府采购规模已达3 274亿元,占当年政府采购的比重接近20%[20]。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比如,丹麦和瑞典的绿色采购在公共采购中占比分别达40%和50%[21]。所以,绿色政府采购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 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2]。在我国,绿色建筑还只是刚刚起步。2012年,我国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仅在2%左右[2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于2013年提出,政府投资的建筑、直辖市和重点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4]。但实际情况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办公是指在满足办公目的和需要的前提下, 大限度地采取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行动,形成与环境友好的办公氛围和文化。推行绿色办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推行绿色办公的行为准则。
绿色出行是指,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优先采用对资源和环境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方式。比如,在自驾车、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等选项中,骑自行车是对资源和环境影响 小的绿色出行方式。推行绿色出行,既需要政府履行相关的组织、管理、引导职能,也需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出表率。
总之,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应有的品格。
2.3生态文明政府的目标追求:“三生”共赢
假如政府能够切实履行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可以预见,辖区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得到明显改善,直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理论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指,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好处,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25])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但这仅适用于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现代社会,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欠缺,比如粮食不足,可以通过地区间的贸易进行弥补。但有些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无法通过贸易或其它方式来人为地改变。若这些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认为,该地区生态良好。
但生态良好只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否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则是看,人们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只有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甚至达到富裕程度,生态良好才有意义。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同时实现。
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方式无法使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同时实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26]。这是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在于统筹协调,即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当前的着力点在于推动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统筹协调意识和能力。这应当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指导原则之一。
3美国有关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经验
政府的双重人格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担负双重角色: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对于后者,至少在当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何将政府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者,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绿色政府”行动,值得借鉴。这一行动始于克林顿(Bill Clinton)执政时期。1993年4月21日,入主白宫仅三个多月的克林顿总统在发表“世界地球日”致辞时公开承诺,在要求美国企业、社区和家庭应对资源、环境挑战之前,将为包括白宫在内的联邦政府机构设定同样的标准,为美国和世界树立典范[27]。由此开启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绿色政府”行动。
3.1以总统令形式推动绿色政府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绿色政府行动是以“总统令(Executive Order /EO)”形式推出的。总统令是作为 高行政长官的总统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和发布的政策指令,旨在实施宪法、联邦法律或相关国际条约,对联邦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具有法律约束力。
克林顿在1993年发表“世界地球日”致辞后随即签署了3项总统令,要求联邦政府机构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减少购买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EO 12843),优先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汽车(EO 12844),采购符合“能源之星”标准的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EO 12845)。这些总统令经克林顿及其后历任总统的修订和补充得到不断丰富和加强。2015年3月25日,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下一个十年联邦可持续性规划”的第13693号总统令,取代了此前有关的部分总统令。这项新的总统令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政策目标和切入点,提出今后十年力争使联邦机构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以上,籍此实现减少行政开支、改善环境绩效、为全社会树立典范等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第13693号总统令从联邦建筑节能节水、机动车购买和使用管理、基于环境性能和可持续性的政府采购、废物预防和污染控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改进办公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如在联邦建筑方面,要求至2025年,所有联邦建筑能耗强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相对于2015年每年降低2.5%;清洁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耗水强度(单位建筑面积耗水量)相对于2007年降低36%以上;15%的面积超过5 000平方英尺(约465 m2)的现有联邦建筑应通过技术改造,使其符合“关于联邦引领高性能和可持续建筑的指导原则”的要求;所有新建的面积超过5 000平方英尺的联邦建筑,自2020年开始,要按照能耗净零(netzero)即能源自给自足的要求进行设计,若可行,还应当将水耗净零(不包括饮用水)作为设计要求;对于机动车,要求运行20辆以上机动车的联邦政府机构,改进机动车使用效率和管理,重点是减少不必要和非必要用途的机动车,采取有效措施,使机动车单位里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2014年逐年减少,至2025年下降30%以上;提高温室气体零排放或混合动力车的比例,至2025年,使其在各机构乘用车中占比达到50%以上。这些要求本质上与前文提到的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等是一致的。
3.2建立有效实施机制确保取得成效
总统令不仅对联邦政府机构实施绿色政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且还对实施体制和机制做出了具体介绍。按照第13693号总统令的规定,各个联邦政府机构首脑应当在总统令生效之日起45天内指定一名高级公务员作为本机构的可持续性主管,授权其代表本机构参加“联邦机构间可持续性指导委员会”,并将相关信息告知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和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同时,各个联邦政府机构还应当每年制定并更新本机构的可持续性战略执行计划,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本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对于相关行动的实施绩效,每年要组织开展内部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各个机构的可持续性主管,是推动本机构开展绿色政府行动的直接责任人。其主要责任是:确保本机构实施的政策、战略和计划有助于实现总统令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到本机构的许可和环境审核政策、大型规划和计划中;制定并实施本机构的战略规程以协调机构职能和大型规划,确保其顾及和针对总统令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本机构下属部门、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讨论有关情况;向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联邦可持续性主管提供有关的计划、报告和信息等。
联邦可持续性主管由总统直接任命,负责从总体上推动各个联邦政府机构开展绿色政府行动。其主要职责是:总体负责联邦政府机构的环境与能源可持续性事务,涵盖36万个联邦建筑、65万辆机动车和每年4 45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并与总统办公室和各个联邦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总统令的实施。其具体职责是:监督各个机构的实施进展,就各个机构的任务和目标向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提出咨询意见;召集并主持指导委员会每个季度的工作会议;与联邦政府的能源部、环境保护局、总务署等进行沟通和协调,牵头制定有关的政策与大型规划;就实施总统令向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提出建议。
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在与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磋商后,向各个机构首脑发出有关定期评估总统令实施绩效的指示;对各个机构制定的旨在实施总统令的可持续性战略执行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根据各个机构开展的总统令实施绩效定期评估结果,对各个机构实施绩效做出评分,并将结果在网站上予以公布。
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在落实总统令的过程中,主要负责组建联邦机构间可持续性指导委员会;会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对各个机构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审核和批准,确定合理的尺度评估各个机构的进展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各个机构发出有关的指导意见或原则;对在实施总统令的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授予领导力总统奖;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间工作组,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美国能源部于2015年4月向国会提交的报告[28],联邦政府整体上较好地落实了有关绿色政府总统令的要求:2013年,联邦政府用电量中9.2%来源于可再生能源,超过7.5%的要求;耗水强度相对于2007年降低19.1%,高于12%的要求;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2008年下降17.2%,为实现2020年削减28%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比如,2013年的能耗强度相对于2003年仅下降20.6%,未能达到24%的要求;2014年,仅有3.7%的联邦建筑符合“关于联邦引领高性能和可持续建筑的指导原则”提出的低于13%的目标要求;机动车汽油消耗量下降不多,未能达到目标要求。这说明,建筑改造和机动车管理是美国联邦政府实施绿色政府行动面临的两个困难领域。这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政府建设,具有警示作用。
4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政府, 重要的目的也许不在于节能减排本身,而在于提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参照美国绿色政府建设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推进生态文明政府建设:
4.1做好顶层设计,与相关政策协同实施
生态文明政府作为一种政策理念,可以为政府综合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讲,政府职能优化与政府消费规制应当齐头并进,生产、生活和生态也需要统筹兼顾。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梳理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对其是否满足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需要作出评估,同时识别出生态文明政府的薄弱环节并采取补救性的政策措施,是推进生态文明政府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政策措施,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比如,通过修订《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同时,对绿色政府采购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和更加具体的要求。据此,出台绿色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完善绿色政府采购监督和考核机制,促进绿色政府采购的发展。
4.2自上而下推进,从中央国家机关做起
美国在推进绿色政府建设时,采取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做法。通过在联邦政府层面实施绿色政府行动,带动各州开展类似的工作。目前,至少有36个州颁布或正在制定有关绿色政府的州长令。而在我国,行政体制本身就具有层级结构的特点,上级政府所为对下级政府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同时,上级政府的政策把握和执行能力普遍优于下级政府,所以,在我国实施生态文明政府建设,更适合采取上行下效的方式。有鉴于此,建议从中央层面开始,为各个中央国家机关设定明确的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目标和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探索 为经济有效的生态文明政府建设路径。这可以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政府建设的总体策略。在此过程中,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可以了解到有关的制度措施在实施时面临的主要障碍,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积累第一手资料。
4.3明确目标责任,向社会公开实施绩效
在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大多只是原则性的,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的实施细则,致使相关法律规定难以落实。反观美国绿色政府方面的总统令,有关的政策目标和措施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在实施和监督考核机制方面做出了相应的介绍。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另外,美国在推动绿色政府行动时,会广泛征求政府公务员对绿色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和整理后进行投票,筛选出具有实践价值的行动。这对提高公务员节能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公务员参与绿色政府建设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当然, 重要的是,要对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这对政府是一种督促,对公众是一种教育。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以提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落脚点。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 人民日报,2007-10-25(1).[Hu Jintao.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for New Victorie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Oct. 15, 2007 [N]. People Daily, 2007-10-25(1).]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报,2012-11-18(1).[Hu Jintao. Firmly M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November 8, 2012 [N]. People Daily, 2012-11-18(1).]
[3]孙艳霜.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作用[J].行政与法,2008,(8): 42-44.[Sun Yanshuang. On Establishing Ecocivilization and Governments Affection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2008, (8): 42-44.]
[4]高卫星.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35-39.[Gao Weixing.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s fo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J].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09, (3): 35-39.]
[5]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Lu Chang. Study on the Func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s in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12.]
[6]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J].法律科学,2000,(6): 39-50.[Shen Kui. Reconstructing the Paradigm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 [J]. Science of Law, 2000, (6): 39-50.]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4-10-29(1).[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Rule of Law (Adopted a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October 23, 2014) [N]. People Daily, 2014-10-29(1).]
[8]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J].政法论坛,2001,(4): 54-65.[Ying Songnian, Xue Gangling. On Administrative Powers [J].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01, (4): 54-65.]
[9]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3-9.[Zhang Gaoli. Vigorously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J]. Qiushi Journal, 2013, (24): 3-9.]
[10]沈晓悦,赵雪莱,李萱,等.推进我国绿色消费转型的战略框架与政策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4,(26):13-25.[Shen Xiaoyue, Zhao Xuelai, Li Xuan, et al. Strategy Framework and Policy Thinking on the Promotion of Green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China [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4, (26): 13-25.]
[11]孔丘.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 88.[Confucius. Confucian Analects [M]. 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2008: 6, 88.]
[12]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Lou Jiwei. Government Procurement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1998: 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4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4: 72.]
[14]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1(1).[Xinhua News Agency. Xi Jinping Stress at the Fifth Collective Study Session of the Politburo to Actively Use the Excellent Components of Incorrupt Government Culture in Chinese History for Reference and Enhance the Capabilities to Combat Corruption and Moral Degeneration [N]. People Daily, 2013-04-21(1).]
[15]新华网. “中华梦”两周年,你眼中的党风政风怎么样?[EB/OL].2014-12-05[2015-05-28]. http://www.xinhuanet.com/forum/sqgj/201401/xhdc67.htm. [Xinhuanet. How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Conducts Are in Your Eyes After the Second Year of Chinese Dreams [EB/OL]. 2014-12-05[2015-05-28]. http://www.xinhuanet.com/forum/sqgj/201401/xhdc67.htm.]
[16]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民间奢侈风全国大城市居民看法数据表[EB/OL].2014-08-20[2015-05-28]. http://www.cpor.org/index.php?c=news&a=shujudetail&id=2687&pid=24. [Canto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Data on the Opinions of the Large City Residents on the Folk Customs of Extravagance [EB/OL]. 2014-08-24[2015-05-28]. http://www.cpor.org/index.php?c=news&a=shujudetail&id=2687&pid=24.]
[17]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一四年三月五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4-03-15(1).[Li Keqiang.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Delivered at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March 5, 2014 [N]. People Daily, 2014-03-15(1).]
[18]马怀德.行政程序立法研究[J].政法论坛,2004,(5):3-9.[Ma Huaide. Study of the Legislation on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J].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04, (5): 3-9.]
[19]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 3-9.[Ma Kai. Firm Promo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J]. Qiushi Journal, 2013, (9): 3-9.]
[20]本刊采编部.2013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16 381.1亿元[J].中国政府采购,2014,(8): 25.[Editorial Boar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China Totaled 1638.11 Billion Yuan in 2013 [J]. China Government Procurement, 2014, (8): 25.]
[21]黎建新.绿色政府采购:国际经验与我国策略[J].财政研究,2007,(2): 64-66.[Li Jianxin. Gree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trategies of China [J]. Public Finance Research, 2007, (2): 64-66.]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GB/T50378-2014,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Beijing: China Archite cture & Building Press,2014.]
[23]陆娅楠.房子如何“绿”起来[N].人民日报,2014-04-13(2).[Lu Yanan. How to Make Houses Greening [N]. People Daily, 2014-04-13(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R].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 Pecoles Republic of China, Twelfth Five 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and Green Ecodistricts [R]. Beijing: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 Pecoles Republic of China,2013.]
[25]Alcamo J, et al.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3: 53-60.
[26]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N]. 人民日报,2015-05-06(1).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ate Council. Opinions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on Accelerating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2015-04-25). People Daily, 2015-05-06(1).]
[27]Clinton B.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Earth Day Speech [EB/OL]. 1993-04-21[2015-06-15]. http://clinton6.nara.gov/1993/04/1993-04-21-presidentsremarksinearthdayspeech.html.
[28]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nnual Report on Federal Government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s, Fiscal Year 2013: Report to the Congress [R]. Washington DC, 2015.
[29]郝未宁, 武婷. 加快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J]. 环境保护, 2013,(10): 47-49. [Hao Weining, Wu Ting. Quickening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10): 47-49.]
[30]朱坦, 高帅.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重点环节的思考[J]. 环境保护, 2014,(16): 10-12. [Zhu Tan, Gao Shuai. Thinking on the Key Link of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16): 10-12.]
[31]张贡生.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意志与学术疆域[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6):30-36.[Zhang Gongshe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ate Will and Academic Boundarie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3,(6):30-36.]
[3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联合课题组[J]. 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J]. 环境保护, 2014,(20): 12-14.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e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oint Task Group. How to Build a Complet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20): 12-1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3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其它文章.(编辑:铜陵电焊工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