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划代码:610621000000
    地名由来: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县。”(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秦汉置县,迄今2000余年。春秋为白狄(后改白翟)地。战国初属魏,后属秦。秦为百户之上县,高奴县辖,隶上郡。西汉,楚汉际,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灭翟国,复设高奴县。公元8年,改高奴为利平县。东汉复名高奴县,隶上郡。三国魏居匈奴等族,未设县。西晋并入金明郡地。前秦为氐地,后秦为羌地;大夏时为夏地,介石城(今甘泉县西)、因城(今安塞县南)两县之间。北魏置广安县,属北华州,隶敷城郡。西魏以广安析置义乡为两县,属文安郡,隶延州。北周分云岩、汾川两县地设门山县,属丹州,隶乐川郡。隋广安更名延安县。大业元年(605年)将义乡县并入,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县内兼设北连州、增置义乡、齐明二县。贞观二年(628年)州废,义乡、齐明二县撤并。广德二年(764年)始改为延长县,取延水长流入黄河之意,改属延州。北宋初,改隶鄜延路,元估中,隶延安府。金沿用延长、门山县旧置。元撤销门山县,辖地并入宜川。明清至1935年县境未变,清实行省、道、府、县4级行政制,延长县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辖;1913年省下设道、县两级,延长隶陕西省榆林道;1927年废榆林道,直属陕西省。1935年5月30日,设立人民政权,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后又设并红宜、固临、临镇县。1949年5月4日,延长县属陕北行署直属县,次年隶延安专区,1969年改隶延安地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