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划代码:500232000000
    地名由来: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治地今土坎乡,其时因土坎东五十里许有座龙桥山(亦名武龙山)逶迤似龙,故以山为名,至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又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依旧。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武龙县并归彭水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因与当时广西田州一县同名,遂改“龙”为“隆”,寓兴隆之意,更名武隆县,隶属涪州。据《太平寰宇记》卷120涪州武龙县:“以邑界武龙山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涪州武隆县:龙桥山“县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一名武龙山。唐以此名县”。武隆乃武龙一音之转。(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武隆历史古邈悠久,据1982年江口乡出土的石斧、铜《》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周、春秋(前1066—前476年)为巴国属地。战国至东汉(前475—220年)为枳县所属。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249年)置汉平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汉平县并入枳县。南齐至北周(479—581年)复置汉平县于鸭江乡,隶属涪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徙汉平县于涪陵城关镇,十三年(593年)改名涪陵县,隶属巴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涪陵县分置武龙县,治地今土坎乡,其时因土坎东五十里许有座龙桥山(亦名武龙山)逶迤似龙,故以山为名,至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又改名枳县,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依旧。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武龙县并归彭水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因与当时广西田州一县同名,遂改“龙”为“隆”,寓兴隆之意,更名武隆县,隶属涪州。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武隆县为镇入涪州,后改镇为巡检司。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涪州第五分区。1912年改州为县,析置武隆县。1914年改县知事为县佐。1931年县佐废,涪设十个区,武隆分别划入八、九、十区。后改划武隆为第五区,区署设在羊角碛。1941年将区署扩大,改为武隆设治局,治址今巷口镇。1944年复置武隆县,治地未变。1949年11月21日后,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巷口镇,隶属涪陵地区行政公署管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涪陵市及所辖的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原涪陵市所辖武隆县由重庆市直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