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划代码:410526000000
    地名由来:滑县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称“滑”,因滑台城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8说:滑州“取滑台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16引《郡县志》:“滑台城有三重,都城周二十里,相传卫灵公所筑,中小城谓之滑台。昔时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高坚峻险,临河有台,故曰滑台。”(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滑县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称“滑”,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分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上古之时,滑境为颛顼、帝喾之都(旧县城东北土山村建有二帝陵,今属内黄县)。颛顼之后樊分封于卫(颛顼之墟),建昆吾国。帝喾之时,弈始封于▉(旧县城东之卫南),建▉国。夏为豕韦国(又作韦国),治所在旧县城东南韦城。商代武丁灭韦,滑地归商。春秋、战国时为卫国(卫戴公庐曹,文公居楚丘,成公迁帝丘,历十四世俱在滑境)。秦灭卫,始置白马县(至明方废)治所在今白马墙,北魏徙治滑台城,即今旧县城,隶属东郡(至唐方废)。两汉因之,仍为白马县。三国时归魏国。晋及十六国时,晋隆安二年(398年),后燕范阳王慕容德自邺迁于滑台(今旧县城),建南燕国。南北朝时,宋治滑台。北魏初置衮州(东衮州)于滑台。北周改为郡为杞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设滑州,治所在滑台城。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衮州,寻废。唐初改滑州为灵昌郡,乾元二年(759年)复名滑州。北宋初为灵河郡,熙宁五年(1072年)复名滑州。金、元时期,仍为滑州,隶属山东大名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始称滑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卫辉府。1914年属河南豫北道。1938年2月,日军侵占滑县,国民党县政府由旧县城迁赵拐村。1940年4月初,冀鲁豫军区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建立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鲁豫边区第二专员公署。5月,日伪在旧县城内另立县政府。1941年,在滑(县)、内(黄)、濮(阳)三县交界地建高陵县;在滑(县)、长(垣)两县交界地建卫南县。1943年,又于滑(县)、长(垣)、封(丘)三县交界地建滨河县。1945年底,改滑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滑县民主政府,治所在万集村,隶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员公署。1947年4月18日,滑县全境解放。1949年8月,道口镇(原属浚县)划归滑县,高陵、滨河两县撤销,滑(县)、卫(南)两县合并,三县辖区分归原来各县。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4年10月,隶属安阳专区。1958年3月,隶属新乡专区。1962年2月,复属安阳专区。1983年,隶属濮阳市。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