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划代码:130638000000
    地名由来:《读史方舆纪要》卷12保定府雄县:大雄山“县治西南二里,高峙数十丈,峰顶广夷,一名望山,以其标领群岫,为众望也。其左翼为小雄山,奇峰牙列,石罅甘泉出焉。五代周置雄州,盖因山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战国时为燕国之易邑地。秦治易县地,故城在县西北容城县东界之古贤。属广阳郡。西汉时,易县属幽州涿郡。东汉永元二年(90年)改隶冀州河间国。三国魏时,易县改名易城县,属冀州河间郡。晋代,易城县属冀州河间国。北魏时,易城县复名易县,改属瀛州高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易县并入鄚县。隋代,即为鄚县辖境。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固安县、鄚县之故易县地置归义县,故城在容城县东王路村北。贞观元年(627年)又省归义县,八年复置,属河北道幽州。景云二年(711年)改隶河北道鄚州,同年即还隶幽州。大历四年(769年)隶属河北道涿州。五代时,于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归义县随涿州陷入契丹。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克服南境,于瓦桥关另置归义县,并设雄州,治、领归义县。宋代,在辽境之归义县,为燕山路涿州所辖;在宋境之归义县。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名归信县,为河北东路雄州治、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收复辽之归义县,仍属涿州。宣和七年(1125年)归信、归义二县均入金境,后废归义县,归信县仍为河北东路雄州治、辖。元代,归信县属保定路雄州,仍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省归信县并入雄州。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为雄县,属保定府。清时,雄县属直隶省保定府。1913年改属直隶省范阳道。1914年改为保定道。1928年废道直隶于河北省。1937年初划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1938年4月1日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四专区。1939年2月,属冀中区五专区。1940年夏秋,划归冀北办事处。1941年12月还隶冀中区,雄县与新城、霸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二联合县,属十一专区。1944年10月,重建冀中区,仍辖雄县。1945年10月9日改属十专区。1948年与新城县连界地区组成新雄联合县,同属冀中区十专区。1949年新雄县撤销,同年8月1日划归河北省保定专区。1958年12月20日,雄县并入涿县(还含涞水、新城县)。1960年5月3日,撤销保定专区,涿县(含雄县、涞水、新城三县境)改属保定市辖。1961年5月23日,恢复保定专区建制,析涿县复置雄县,仍属保定专区。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继辖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