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调谐和AFT原理
一、电调谐原理
高频头分为机械调谐和电调谐两类。早期电视机使用机械调谐比较普通,它是采用鼓形开关或者转盘式开关来换接线圈,从而实现频道转换的,并且采用微调电容或者微调电感的方法来实现频率微调。例如,联合设计的KP12-2型VHF高频头就是采用鼓形开关换接线圈,实现频道转换,且利用微调本振线圈中的铜芯(即微调电感)来实现调谐的。由于机械调谐体积大、且易磨损、寿命短,已逐步被电调谐所取代。
电调谐是利用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随其反向偏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让它充当调谐回路的可变电容,使用连续可调的直流电压改变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来达到回路的调谐。
对于VHF频段,由于频道覆盖系数
可见Kc=Cmax/Cmin=16。上式说明,若要覆盖1~12频道,变容二极管的 大与 小电容之比Kc≥16,而且前器件只达到Kc≥6的水平。解决覆盖问题的方法是用开关二极管将电感L分为高低两段。例如1~5频道为低段,6~12频道为高段,每一段的覆盖系数Ki<2,故Kc=Cmax/Cmin<4,所以变容二极管可以满足要求。
图5.2-2是利用开关二极管转换频段的原理图。当开关K连接到+12V时,D截止,电感为(L1+L2),电感量较大,对应于低频段(即电视1~5频道);而当K接-4V时,D导通,L2被大电容2200pF短接,电感只有L1起作用,电感量较小,对应于高频段(即电视6~12频道)。在高、低频段内接收哪个频道,可改变电位器W的位置,使VB电压值变化,从而引起变容二极DD结电容变化来决定。
电调谐与机械调谐相比,实现统调比较困难。统调亦称跟踪,它是指高频头调谐于每个频道时,本振回路的固有频率和高放输入回路(高放回路)的固有频率之差,应准确地等于图象中频频率。在电调谐的高频头中,转换频道是靠一个共同的电压去控制上述三个回路中的变容二极管,使在每一个频道中,本振频率比主放回路的频率都高一个中频37Mhz,因此,这相当困难。必须采用下列两措施:
①选择变容二极管,使其电容随电压变化曲线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能使频率变化的比值相同。但是,这还不能在每个频道上保证输入调谐回路,高放回路与本振回路准确跟踪。
②采用与收音机相类似的两点跟踪法。当外界环境温度和电源变化时会引起本振的变化。为此,电调谐高频头必须采用自动频率微调(AFT)电路来提高频率稳定度。
二、自动频率微调(AFT)原理
高频头本振频率如果偏离正确值,将会使彩色图象和伴音产生失真,甚至收不到图象和声音,或者无彩色等现象发生。调节不准确或者环境温度变化都会引起本振频率的漂移,因此,造成收看同一节目时要多次进行调谐。AFT电路能克服上述缺点,其方框图如5.2-3所示。其原理是:将末级中放的输出,送给调准于图象中频37MHz的鉴频器。本振频率漂移时,未级中放输出的图象中频信号也偏离37MHz。因此,鉴频器输出相对应的直流电压(即AFT电压),加到本振回路的变容二极管上,改变本振回路电容,使本振频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