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电视机能够重现高质量的图象,要求输入信号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但是,由于电视的接收状态即距离电视台的远近或者接收频道不同,电波的传输出质量与接收天线的好坏不同,以及电源波动、温度变化、飞机或雷达干扰等原因造成了接收机的输入信号差别很大,因此输入信号的波动会对接收图象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输入信号过强时,可以导致图象对比度过强,灰度级数减少和图象上部扭曲,同步破坏,以及伴音失真并使图象清晰度下降,甚至造成同步不稳等故障。为了克服上述各种缺点,必须设置AGC电路。
AGC电路是根据输入信号的强弱,自动地控制高放和中放增益,来保证电视机输入信号虽有变化,但是图象对比度却基本不变的。AGC电路的控制范围因电视机的级别而异,一般要求在20~60dB之间。通常分配于高放AGC为20dB,中放AGC为40dB,AGC控制灵敏度要求在±3dB以内。
AGC电路实际是一个负反馈系统,输入信号越强,负反馈越深。它是依靠控制高放和中放晶体管的增益来实现的。控制晶体管增益有两种方式,利用减少集电极电流来减少增益的控制方式称为反向AGC;利用增加集电极电流来减少增益的控制方式称为正向AGC。正向AGC的优点是增益控制范围大,非线性失真小。缺点是需要较大的控制功率。反向AGC的优点是所需控制功率小,对增益一频率特性影响小。缺点是AGC电压引起的非线性失真较大。现代的晶体管电视机通常采用正向AGC,而由场疚管组成高、中放电路可采用反向AGC。
AGC电压的形成方式有:信号平均值式,峰值检波式,键控式,延迟式等,这几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平均值方式是利用视频信号的平均值来控制增益。由于视频信号中的图象信号随着图象内容不同随时都在变化,因此,即使接收机的输入信号电平不变,视频信号的平均值也是变化的。这样得到的AGC电压不仅随输入信号的强弱而变化,而且随图象内容而变化,这就必然造成被控制的高、中放增益也随图象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这种方法一般都不采用。
峰值检波式AGC电路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因为其AGC电压仅与视频信号的峰值(行同步脉冲)成正比而与图象内容无关;其缺点是当混入的干扰脉冲幅度超过同步信号的幅度时,对AGC电路的影响较大,因此峰值检波AGC之前需要加杂波消除电路。
另外,还可以采用键控式AGC电路来克服干扰脉冲对AGC电路的影响。
延迟式AGC电路就是使高放AGC的起控时间要比中放AGC的起控时间延迟一些。换句话说,就是等中放AGC的控制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高放AGC再行起控。图5.3-13是这种控制特性的示意图。弱输入信号时,高、中放AGC都不起控,视频信号的输出幅度随天线输入信号的增大而增大。当天线输入信号达到某一电平时(例如A点),视频信号输出达到规定值;输入信号继续增加,中放AGC起控使中放增益下降,迫使视频信号的输出幅度基本不变。这时高放AGC尚未起控,增益仍为 大,这有利于提高整机的信杂比。当输入信号再增大至B点,中放AGC控制电压已接近 大值,中放增益差不多已不能再降低,这时高放AGC才开始起控,使高放增益随天线输入信号的增加而下降。这时虽然高放增益降低了,但因输入信号很强,所以输出信杂比仍然很高。在电路中,高放AGC的延迟一般是由控制二极管的导通电平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