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颂D9多声道功率放大器
一年以前,以“F1”为型号的柯颂多声道放大器曾经让我们惊鸿一瞥,当时柯颂的老总兼主设计师邹元元先生表示F1的上市不会拖很长的时间,我们自己估计大约等到今年的3、4月份总可以看到正式产品了。没想到,柯颂这次竟也玩起了现在的流行词:跳票!好在跳票的时间不算太长,没有让人等得望穿秋水,但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数码时代,等上大半年也多少有点心焦,等D9完工的时候,我反而少了当初那种急不可耐的冲动感觉,代之的是一堆疑问,这么长时间究竟改了什么?是否值得如此等待? |
再一次“初次见面”? |
的确是第二次“初次见面”了,去年在广州我曾经听过一次F1,对当时的那个新产品还是记忆犹新的。而现在,柯颂不但把型号换掉了,更重要的是D9的声音与我印象中的F1相去如此之远,使我面对D9时不禁重新萌生初次见面之感。而在这次起初并不在意的产品试用中D9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竟也如此自然地促使我提笔行书。![]() D9的机盖形式与同厂V6i相同,用十粒球面内六角螺丝固定,定位精准。令人侧目的是机身两侧造型别致的散热器,据了解,这一外形独特的散热器是柯颂在开发D9过程中专门设计的重要部件之一,漂亮的断面曲线下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散热效率,对散热器原理略有了解的读者都应该不难看出其缜密的构思。除了甲类Hi-End功放、如此重料的散热器在多声道功放中毫无疑问是罕见的,与许多AV放大器所采用的“轻型散热器+自动风扇”的方式相比,用大型散热器的自然散热方式可靠性高、温度波动小并且宁静无噪音,以我对柯颂的了解,相信这样的设计决不会仅仅是为了产品的外观,而是高性能功放的需求使然。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相信也很少有厂家愿意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而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的。 从D9的后背看看它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底部是一排扬声器接口,螺旋式的接线柱谈不上特别,相比中低价AV功放上常见的那种细脚伶仃的迷你接线柱,它就显得中规中矩,接触面大了许多。相邻的接线柱分得很开,显然是为了方便用家。需要提醒发烧友读者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厂家重视产品安全规范的今天,对于大功率功放而言,除了土炮,不能再奢望全金属接线柱了。D9后背的左侧是5.1声道前级输出/后级输入端口,常态下已经通过U型插销短接,如果用家有较好的前级,也可以跳开D9,而直接使用其后级部分,在柯颂的其他产品中, ![]() ![]() D9还配有一个造型简洁的铸铝遥控器,外观与柯颂V系列产品所用的一脉相承,用铝合金压铸工艺制造的遥控器除了成本高(模具造价要比“铝型材+端盖”式高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其弱项外,其流线形的外型设计、整体性、价值感等众多优点都是粗看相似的“铝型材+端盖”式遥控器所不能企及的,纵观当今Hi-End产品,除了Madrigal等少数极端品牌的用家,能“把握”一个铸铝遥控器可能也算得上是音响玩家的幸事之一。D9遥控器上仅设有八个按键,包括控制音量的三个键;控制静音、显示屏亮度的两个键;用于设置、音源选择的三个键,除电源开关以外它可以操控D9的全部功能,D9内部复杂的初始设置也仅需借助这个看似简单的遥控器即可完成,可谓匠心独运。 |
让DVD去解码吧! |
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D9不设AV解码,换句话说要把D9当AV放大器使用,必须用内置解码器的DVD机,除非你有单独的AV解码器,这可不是现在AV市场的主流产品,相反地,内置解码器的DVD机却呈现迅猛普及之势,这也是由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市场推进所决定的,从这角度说,D9的出现是适逢其时。![]() ![]() 用过日产AV放大器的朋友往往都是在口头赞叹其功能强大的同时被它繁复的调试搞得头痛不已。编辑部的几个同事与电器产品打交道多年,多少有点自负,多数东西不看说明书都能用好,偏偏会在AV放大器上屡栽跟斗, 可笑的情形是几个人轮流捧着比我们杂志还厚的说明书细细研读,对着放大器“大爷”上下其手大半天,人家就是岿然不动,使得旁边不相干的看客们满眼狐疑,此刻心里那个窝火劲就别提了,真恨不得浇一盆水下去以解心头之恨。在我看来,在重视以人为本方面,现在市场上大多数AV放大器的设计者都需要反思一下。 那么D9怎么样呢?少了解码,用起来自然就方便了许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多声道功放,D9同样需要通过各个声道的调整来配置出一个完美的音场。上面曾经说过,D9在设计上很简洁,面板和遥控器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按键,许多调试功能也就“隐蔽”在这几个功能键的背后了。有按键身兼数职,用起来会不会很麻烦?还能以人为本吗?经过试用我才发现D9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上面说到的两声道立体声和5.1声道同时使用输入口时,面板上的AV1和AV2都同时承担切换功能,在反复按AV键的时候,输入的信号就在立体声和5.1声道间交替切换。从面板和遥控器的功能键上可以看出,中置声道音量、后声道音量、超低音声道的音量、静音、声道平衡在总音量的基础上均独立可调,中置声道的调控范围是±12dB,后声道是±6dB,低音声道是±12dB,足以应对常规环境情况下所需的补偿量。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静音,不同于常见放大器一下子将音量关闭的静音模式,通过初始设置,D9静音模式下的音量能在-20、-30、-40和-60dB之间可选择地下降,如设定成-20dB以后,在总音量“50”下播放,按下静音(Mute)键以后总音量就实际下降至“30”,而总音量仅为“10”时,就降为0,完全静音,类似的个性化设定也体现在D9其他的初始设置中,对用户来说非常方便;其二是声道的平衡调节,平衡调节只涉及主声道和后声道,初始状态当然是平衡的,调偏时,通过两个被调声道的音量交替增减以形成音量差,并以此来完成平衡的调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调整平衡时总音量仅在难以察觉的1dB之内波动,避免了因为调整声道平衡而带来的声音总量的乖异变化,这是十分周到和严谨的设计。D9的一般使用只需按照面板或遥控器上的指示连接、调整就可以了,十分便利,不看说明书也不会有多少困难。各种调控结果会储存在用户数据库里面,即便在关机以后也会“记住”,用户在下一次开机以后就用不着重新设置了。 作为一台多声道放大器,特别是要对应SACD、DVD-Audio和家庭影院等环绕声音场,D9还提供了丰富的初始设置功能,它们需要借助于那个不太起眼的遥控器来完成。初始设置包括端口灵敏度、2.1声道开关、开机初始音量、静音衰减量和音量变化速率等项目。所谓端口灵敏度可以理解为对应不同输入端口而预设的前级增益,因为像卡座、录像机等一些传统信号源的输出电平比较低,这就需要适当提高端口的灵敏度(前级增益),反之对于CD、DVD之类的高电平数字信号源,就需要适当降低端口灵敏度(前级增益),这种常见于欧美高级放大器的特殊功能,对于均衡不同音源间的响度差异是非常有用的,D9所有端口的灵敏度都可独立设置,而且AV1和AV2还可以分别按照5.1声道和两声道分别 ![]() 在与邹先生谈到D9的使用时,他曾经说起过他在设计产品的用户界面时除了设法减少按键,还会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功能按键,他认为复合功能按键是产品人性化的大敌。在D9身上,需要组合按键的只有初始设置,这基本上是买回家设定一次就完事的,因而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我也赞同“高贵源自简练”的说法。 |
怎么看都是发烧功放 |
D9后级的额定输出每声道为130W/8Ω(THD≤0.1%),信噪比≥100dB;前级 大输出电压则大于5V(THD≤0.1%,1KHz),信噪比≥96dB(2V,A计权),实际上这是保守的公开规格。 继续D9的“发现之旅”,接下来我要看看这部多声道功放的内部结构。打开机盖,顿时傻眼,这哪里是平时常见的AV放大器?! ![]() 机箱内的空间几乎全被一只直径约20厘米的大火牛占据,有这样的“电厂”在“大后方”,使得D9可以轻松地向8Ω负载提供每声道130W、两声道立体声时120W的输出,而在阻抗减半的情况下可以升至200W,几乎翻倍,显示出其良好的输出特性,读者们从图上大火牛的钢制外罩也可以看出,这个大电源是柯颂为D9特制的。除了颇为抢眼的电源以外,D9内 主要的部分是分布在电源周围的五个功放单元,它们采用了柯颂为了适应SACD和DVD-Audio等新一代数字音频信号源而专门设计的宽频功放电路,其高频响应在100Hz以上,不仅如此,不惜工本的多管并联、各声道独立直流供电等只有见诸于发烧器材中的手段,在能量充足的电源的支持下,都再次成为D9的靓声利器。这些功放电路在D9内的布局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机箱前部离电源较近的是后置声道的放大电路,而位于后侧的反而是主声道的放大电路,原因是主声道在五个声道中处于主导地位,较为重要,这样的布局保证了主声道功放离前级较近,有更短的信号路径,这也是发烧设计理念在D9每个细节处的体现。紧贴后面板的是D9的核心控制电路,音频视频信号的切换、音量控制、输出缓冲、信号的分配等功能在如此紧凑的区域内即悉数完成。正眼看D9,怎么看都是发烧功放! |
音乐厅、电影院、酒吧…… |
看过以后是试听,考虑到D9配备了宽频放大电路,适合SACD和DVD-Audio等新一代数字音源,所以信号源选择了先锋的DV-536A,这是一台兼容SACD、DVD-Audio、DVD-Video等多种音视频格式的播放机(本期有介绍,DV-6600A是它的中国机型,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售,价格在20个专业课程的学费欢迎查看出头,对这台播放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第28页),考虑到现在大多数家庭在选配音箱时往往考虑较为经济的系统,所以试听时在燕飞利仕的Alpha系列中选择了几个型号分别作主音箱、中置音箱和环绕,其中主音箱是书架式,表现不俗的何氏低音炮被用来担当0.1部分。试听的碟片有SACD:Jay Leonhart的《Salamander Pie》,Jacintha的《Autumn Leaves》和鼓童的《鼓》;DVD-Audio:巴伦伯伊姆指挥柏林国家交响乐团的《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水仙女》;CD:电影原声大碟《 后的摩根战士》,佩拉希亚演奏的《肖邦练习曲(作品第10、25号)》;DVD:Superbit版《空军一号》和极限版《T2》。 佩拉希亚的《肖邦练习曲(作品第10、25号)》是索尼用DSD录制的CD,音色亮丽,晶莹剔透,它有同样的SACD出版,可惜我没有买到,否则倒可以对比一下。至于电影原声大碟《 后的摩根战士》,一直以音域宽广,有很好的交响性著称。D9被设置成2.1打开模式,播放上述唱片时输入到两声道立体声,DSD录音的特性得到了如实的反映,而在音乐的表现上,D9有一般AV功放难以企及的高频延伸,我说的延伸完全不是通常所指的,在频率的高端能维持足够的量感,它是一种弥散于空气之中的音乐细节,完全飘离喇叭单元,能使你有产生已走近乐手的感觉,它使我对这两张CD有了新的认识。在聆听两张多声道的DVD-Audio时,切换到了5.1输入状态,D9所营造的包围声场仿佛在倾刻间就把听音室空间拓宽至音乐厅规模,不要被Alpha狭小的箱体所迷惑,D9的表现可以使Alpha得到极致的发挥,此时由Alpha送出的每个音符都像在轻松自如的跳跃之中来到你的跟前,无拘无束。有了低音改道,再加上低音炮的通力协作,整套音箱给出了大型扬声器系统才能营造的现场感,音乐织体严密而清晰,音色丰富却不紊乱,音场也突破了听音室的空间局限,D9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对晶体管功放音色内敛、冷峻的顽固印象,同时不禁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普通的多声道AV功放为何不能使我获得如此奇妙的感受?当然,用普通的立体声功放驱动小型扬声器系统时,因为没有低音管理,与D9对决就可能会先输一招。我手头的三张SACD都不是多声道的,但是它们的录音和制作都是可圈可点,且各具特色,Jacintha的《Autumn Leaves》又名“择仙花”,应该是发烧友们非常熟悉的唱片,至少CD版大家应该人手一张吧?播放这张SACD时有很好的空气感,听者仿佛正置身于小酒吧之中,而与Jacintha之间似乎也已无任何空间阻隔;Jay Leonhart的《Salamander Pie》是非常好的人声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很少见到,Jay Leonhart的演唱配器很少,现场除了一架钢琴伴奏以外,就是Jay Leonhart用低音大提琴自弹自唱了,用D9播出时,其丝丝入扣的细节直逼V系列功放, 而音节快速停顿之处的略显迟缓,可能是D9与V系列 大的差异,它使D9的声音产生偏色的倾向,似乎给音乐覆上一层薄薄的黄昏色调,喜欢蓝调Jazz的听众或许会喜欢,听惯V系列中性音色的听众可能还要适应一下。这张唱片我在普通的AV放大器上曾试听过,味道大异其趣,考虑到当时所用的喇叭不及Alpha,就不妄作评论了;《鼓》是一张很“日本”的SACD,它是索尼为了推广SACD而投巨资制作的示范级SACD,在这里主要试听低音效果,此刻低音改道就大见成效了,对比2.1和2.0模式,可以听出邹先生对低音管理颇有心得。 后,再试看Superbit版《空军一号》和极限版《T2》两张DVD,主要看两点,其一是经过视频分配电路的视频信号有没有变化,其二是影院的大动态音效,其他方面应该涵盖在CD、SACD和DVD-Audio的试听中,概括地说D9对视频信号只起到“收发室”的作用,目测对比经过D9的各种视频信号,看不出任何修饰和异变;而在大动态音频信号下,D9的瞬态反应、大信号时从容不迫的控制力可以令人信服。 |
不只是多声道 |
“不只是多声道”是我对D9作了一番了解以后得出的结论,柯颂将D9命名为多声道功放,包含了两层用意,一是它不应被简单视同为AV放大器,因为它的音频设计更多地是为SACD、DVD-Audio而作,AV功能应被视为兼任;二是D9主要也就是五个声道的放大,不提供解码,这个方面不能与平时所说的AV放大器混淆。在我看来,把D9仅仅是看作多声道,总有点没表达清楚的感觉,在聆听两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时候,如果您用的是书架箱,在低音炮有分寸的辅佐下,D9所带给你的意外惊喜,能轻松击溃你固守多年的两声道防线,只不过用五声道放大器只听立体声,还真有点浪费。 |
看看百度收录:[ 柯颂D9多声道功率放大器]
2009-5-26 0:09:56统计:[]
相关新闻
- 上一篇:安桥TX-DS939杜比数字/THX环绕声功放
- 下一篇:教您认识激光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