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中世纪。据说,早在1536年,在一位佛罗伦萨商人的信件中,凡是涉及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用@表示,这是迄今为止 早使用@的记载。有专家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当时的计量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是意大利语anfora,即“酒罐子”的替代符号,一个@约合114加仑。
在internet出现之前,@符号在英文中曾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商品的“单价”,它的前一种意思的发音类似于英文的a。同时1885年,@也被作为一个商业专用符号用在了机械打字机的键盘上,在美国普遍用来表示某种商品的单价,它是英语at的替代符,如sell @ one dollars即以一美元出售。美国的一位电脑工程师汤姆林松赋予了@新意,他被公认为是将符号 @用于e-mail的创始人。为了能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上收发电子邮件,1971年就职于美国国防发展军用网络电脑公司的汤姆林松,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绝不会出现的符号“@”,并取其英文的前一种含义作为间隔符,借以区分名字和地址,既可以简洁明了地转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又避免了电脑处理大量信息时产生混淆,这样第一个数字地址——tomlinson@bbntenexa,就应运而生,使电子邮件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递。汤姆林松设计的电子信件的表现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家代码,这就是现在我们电子邮件符号@的来历。
据说关于@的读音十分有趣,德国和南非人称之为“猴子的尾巴”,俄罗斯人称之为“小狗”,意大利人叫它“蜗牛”,芬兰人叫它“猫”或“咪咪”等。如今,@一代是汉堡bat休闲生活研究所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泛指14~29岁之间,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网络是他们 心仪的居所,他们充满了淘金者的梦想和创造的快乐。但医疗专家早就呼吁,人长期做在固定的位置上,缺少活动,有可能会发生致命的深静脉血栓栓塞,人们称之为@栓塞。
